月归档:七月 2012

写给25岁的你和25岁自己

  “25岁时,你在做什么?”这是网络上十分火热的一个帖子。看到了大量的留言,25岁,薪水普通,存款5位数,生活充满迷惘。好似成了很多主流群体。这不仅让我想到,以前读过的一篇关于日本社会的文章。日本社会,因为年龄结构问题,大量年轻人被上一代人压制着,无法获得理想的工作。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在便利店打工等工作来获得额外的收入。当然,这也许只是那篇文章作者个人的观点。但问题是,25岁,你在做什么?或者很多未曾经历过25岁的你,想要自己以何种姿态,度过自己的25岁呢? 我周围有活生生的例子,这些人,出身良好家事,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父母工作在国际大型企业,拥有VP以上职位,要不然就是在政府要害部门拥有实权。他们的人生,许多在20岁时就已经被规划的整齐。女生大部分都会被要求读一个好看的学位,研究生学历更像是一种硬性要求。毕业后,他们不用去人才市场和数万人抢工作。他们所需要做的,无非是微笑的和某个叔叔吃个饭。然后说几声谢谢,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您之类的客气话,然后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名企。所谓名企,无非就是声誉好,待遇佳,收入高,当然门槛也高。我以前读书时,也曾经觉得不公平。可是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他们的父母,在那样的时代中,吃苦劳累,才走到今日,他们为子女铺的路,本应该让子女过的轻松些。与其抱怨别人有一个怎么样的爸爸妈妈,不如想想,怎么样自己在千百人之中脱颖而出。从小到大,我好像只能相信自己,我也知道,当遇到真正困境的时候,唯一能够走出去的,只有我们自己。其实他们中许多人也十分优秀。我见过许多家庭环境好的孩子,是靠真才实学考入名校的,并且拿到荣誉学位。那是别人无法替他们考试的结果。当然也因为他们从小就获得了额外的教育资源,开阔了眼界。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别人,只会看重你最后的结果,而你如何达到这个结果,则无人问津。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不是嘲笑自己能力的微弱,而是抹干眼泪,狠狠的虐待自己一次。让自己变强一次。强大到,依靠我们自己,依然能够在企业中,获得自己一席之地。 可是大部分的人,25岁,在考虑着找一份薪水过得去的工作,在考虑是否要和现在无奋斗动力的男友继续在一起,在考虑是否出国,在考虑是否应该读研究生。这些具体到关乎生存与生活的问题。而我们会拥有怎么样的25岁,其实是和我们如何度过了自己25年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记得20岁的时候,我每天数份兼职,不停的忙碌,睡觉时间被压缩到最小。每天可能说梦话都是背诵各种表格,统计各种销售数据。而我见过许多今25岁时,光鲜的人,在过去的数年中,无非都是重复,单调的奋斗着。很多人起早贪黑的为了心中的一纸理想,努力,奋斗。可能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仰或是为自己找一条活路。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拼命地努力,完全是因为,没有退路。我死党家庭环境优越的很,可是从小就抵触他爸爸的风流多情。拒绝拿钱。所以当其他漂亮的女生,都在商场中疯狂刷卡的时候,她一个人不是在餐厅打工,就是在卖场上班。她曾经轻描淡写的跟我说,经常坐公交车坐过,她就跑步,一来锻炼身体,二来能够让自己更精神。早上起不来,就用数个闹钟。累得不行了,吃个午饭,就睡着了。就是这样,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真实的社会,她从太小的年纪就知道,衣服不会白白的变成自己的。花掉的每一百块钱,都需要依靠两三天的努力赚来。得来不易,才会珍惜。后来她用自己的积蓄,以及母亲的资助,读了学位。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无人能够晓得,做好几分兼职,家教,还要上课的她,是如何做到的。我们总是觉得,那种学校毕业的孩子,一定是家财万贯的人,面对别人的羡慕,她总是接受得很淡然。 不要随便像别人描述你过去过的有如何辛苦,因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辛苦,仍然有比你还苦的人。只要你不是最糟糕的那一个,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抱怨这种辛苦。后来我的好朋友去了西班牙,进入了一家非常好的迅销公司,并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市场拓展经理。 有一个女生,和我一年进公司,我们做的是一个项目。我们一起接受的特训,一起经历了公司高层的地震。我们吃过同一盒饼干。曾一起在上班初期,感叹那些前辈的强大气场。一起捏气泡减压。一起讨论饮食,八卦,美容,服饰。可是今天,我却要和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告诉她,辞退她的消息。当面对她离开的时候,我的内心突然之间难以平复。也许是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到她,就想到那时候傻傻地自己。仰或是觉得她实在是无错的,只不过表现一直不算突出。而在这家公司,表现不突出,就已经是犯错了。业务指标,决定着你的去留。相对于我的Aggressive和细致,她更喜欢那种,恬静的生活。也许,离开对她,并非是坏事,也许未来她会拥有许多多彩美好的人生。我托了许多关系,最终才帮她在另外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个职位待遇差不多的职位。当我送她的时候,她说,小乐,要加油!你适合这里。我还记得,当初我们两个一起从那个大门走进公司。而今天,一个走出去,一个留在了里面。我想,她一定会拥有属于她的美好人生。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学会了善良,学会了不想做坏人。可是职场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教育,公私分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仍然要表现出积极,乐观,上进的品质。渐渐的,从慌乱,烦躁,崩溃,每日擦眼泪。到后来的平静,柔和,淡然,规律的处理日常事务。其实并不是工作量少了,而是我们更加适应这种压力与节奏。人是很奇怪的生物,只要你想,你总能以惊人的适应能力适应工作。 人“二”一点没什么不可以。工作多一点,熬夜加班到深夜,顶多是错过了美容觉得时间。同事在开会的时候,挤兑你几句,还能证明你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如若不是你工作表现突出,要不就是外在实在让人羡慕,别人连挤兑你的兴趣都没有。做了许多的前期工作,突然大领导过来,抢走了你功劳。要学会微笑的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大方的送给他。记得,别人不会忘记你做了什么,你参与的项目所有人都知道你实质的贡献。没有领导会白白拿走你的东西,起码在你将来升职的关键时刻,也许他会选择沉默以放弃他原本否定的票。人家说,吃亏是福。不代表自己要无底线的被人欺负。但也不代表我们要鲁莽的拒绝,抵抗。我开始的时候,以前的Senior总会丢给我许多的报告让我做。有时候检索最要命,数十篇论文,几本书,你要缩减到3-4页。可是我神经比较大条,在工作上,我能学到东西,就会觉得开心快乐。读的东西多了,概括能力迅速上升,为我将来做客户提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工作量的上升,老板也经常会在他离开公司之前,来问问我在做什么。我就会说,某某Senior分配给我做某某个检索,我觉得这个东西会有什么影响。看的多了,自然底气足了,和老板谈十几分钟。其实聪明的老板,喜欢有主见的员工。渐渐地,你的辛苦终究会有回报。我还记得那时候是个新能源的案子。开会的时候,老板直接点名表扬我做的前期工作很好,为项目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而之前的Senior从那以后,对我也是很客气,而这些基础型工作,确实锻炼了我。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孩子,往往眼高手低。其实能不能熟练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看过许多的大学生面对Excel的时候手足无措一样呆在那里。审凭证的时候,错误百出。算Balance的时候,总是不平。这些基础性工作都做不好的人,还谈什么将来的锦绣前程,远大抱负。如果基本功都不扎实,老板不交给你重要工作,反而是公司的万幸才是。所以,以后想要获得Promotion或者更大的Case,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将这份工作,做到极致。能够优化的企业标准化流程已经做到最好。其实,如若你足够努力,在外企这样的环境里。晋升总会有机会的。 有时候也想出去旅行。有时候也想大醉一场。可是自己仍然在牢牢的管控着自己。多少次,想把红酒一杯一杯的饮尽。多少次,想对着远方的好友,在电话中哭个声嘶力竭。压力大到无法排解的时候,购物,刷卡,买名牌,也无法平静内心。可是我们身在这个社会上,身在职场,身不由己是常有的事情。不抱怨把牙齿往身体里吞咽也是理所应当。有时候,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努力,却没有结果的人,他们都不曾放弃。或者从不曾想过放弃,那么我为何要选择放弃。 很多项目,艰难程度,一听就可以确定。别人都推来推去,躲来躲去。怕输的惨不忍睹,怕突然之间不安全毁了将来的职业前程。这个时候,你有没有魄力,做别人不敢承担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喊,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说,却很少实质性的去做。我们宁愿无措,也不愿意带着巨大的风险去有功。可是我每次只要静心的想想,在没有这份工作之前的生活。在上学读书时的生活,那个时候,银行存款少的可怜。出去玩,要在公交车上拥挤到呼吸困难,每日吃着食堂的食物。其实过得也相当快乐。那么为何害怕呢?即使现在被辞退,也还是拥有比过去更好的生活。我们往往害怕进取,是因为我们总是思考现在太多,而思考过去太少。我们害怕失去,所以才不敢去拥有,所以拥有的越来越少,失去的越来越多,恶性循环。有时候,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更多自己想象不到的事情。我记得杨千桦说自己能够走到今日,无非是靠一个勇字。其实多少人,在职场上,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无非是勇,无非是输的起。既然我们选择了在这条路上,积极努力的走带地,那么在接下来不可预知的人生里。只要有美好的未来期许,我就会带着我的勇气一直走下去。即使我是跌倒在追寻美好未来的路上,也绝对不在枯燥无味,懦弱的平静里度过。 年底了。各大公司加班都异常繁忙。经常能够收到朋友在凌晨发来的短信。有时候只是简单一句,今夜加班,突然想到你,注意身体。我回的也总是很简短,我陪着你呢,共同努力。内心却充满了温暖。凌晨一点半。两点半,才洗脸睡觉,已经习惯。就连很少加班的好友,最近都每日加班到接近凌晨。她是太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导致她开始各种状况贫乏,又加上她今年刚入职场。可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想慢慢的她也会成长了吧。 有很多人抱怨,在外企,每个月开3000多的工资。整日繁忙,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高。表面光鲜,内里很寒酸。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每天忙得工作,换个人做都可以立刻被替代。自己觉得一点自身价值都没有。可是,每一个湖泊的起点,都是一条溪流。今日的琐碎,今日的微小,逐渐积累起来了他日的成就与事业。事业二字谈何容易,但又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她能够让你在感情路上低落的时候找到依靠,能够让你在朋友面前获得尊严。可是,这份事业,需要你过去从3000块钱最基础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来。她需要摔跤,需要你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日擦眼泪,需要你成长,需要你孵化,需要你成长。等到有一日,你默然回首的时候,唯一可以给过去这段生生不息奋斗的时间最好的姿态。无非是一个释然的微笑。 释然在你人生中最年轻的起步阶段,你对得起自己。虽然你没有一个可以让你在25岁的时候,就在大公司任职的父母。虽然你没有一出生就是一个计算机神童,创造一个Facebook。但是你拥有一个坚韧不拔的内心,你有一个永不对自己妥协的心灵。你拥有了一个美好的30岁,一个让人羡慕的35岁,一个让人尊敬的40岁。以及一个自己满意并且成功过,辉煌过的人生。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

爱一个能给你正面能量的人

  该爱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遥远的某一天,当我的孩子仰头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会微笑地回答他/她:去爱一个能够给你正面能量的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在细看是碎片远看是长河的时间中间接地寻找着幸福,直接地寻找着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物质、荣誉、成就、爱情、青春、阳光或者回忆。 既然你想幸福,就去找一个能够让你感到幸福的人吧。不要找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好奇心的人过日子,他们只会和你窝在家里唉声叹气抱怨生活真没劲,只会打开电视,翻来覆去的调转频道,好像除了看电视再也想不出其它的娱乐项目。人生就是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一样没完没了的电视节目中度过的。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新鲜事物都想尝试一下,会带你去尝试一家新的餐厅,带你去看一场口碑不错的电影,带你去体验新推出的娱乐节目,带你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你会发现世界很大,值得用罄一生去不断尝试。 不要找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过日子,他们一直在排查可能的不幸和焦虑未来的灾难。他们一直在想该怎么办,一直担心祸事即将降临。他们命名自己为救火队员,每天扑向那些或有或无、或虚或实的灾情,不停算计、紧张和忧愁。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会对生活乐观对自己信任。他们知道生活本来就悲喜交加,所以已经学会坦然面对。当快乐来临时,会尽情享受,当烦扰来袭时,就理性解决。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确实无法获胜时,就坦然接受。 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不会自我贬损也不会自我膨胀,他们在该独立的时候独立,该求助的时候求助。乐观和自信后面,深藏着对人生的豁达与包容。不要找一个无知的人过日子,他们没有树立起完整的人生观,或者对事情价值的判断缺乏基准线。他们常会做出匪夷所思的决定,不能独立思考或者过于固执己见。他们优柔寡断或专横无礼,他们扭捏作态或者刻板无情。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无知。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拥有大智慧,他们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不会扭曲事物的本质,不会夸大事情的不利面。他们知道世界运作的原理,明白人人都有阴晴阳缺。他们在你需要时给你最中肯的建议,有原则却又求新求变,有主见却又听得进劝。 不要找一个容易放弃的人过日子。他们得过且过永久性地安于现状。他们没有信仰,也没有梦想。他们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反应都是逃避,为了抵挡失败或者因为怕麻烦,他们可以放弃一整个世界。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人生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所需并为之不断努力。他们欢迎变化也制造进步。当困难来临,他们不嫌麻烦或贪图安逸,他们知道山丘后面会有道更美丽的风景。是的,去爱一个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吧。他们会让你觉得人生有意思,会让你觉得世界色彩斑斓。他们会给你惊喜,同时也会带给你感悟。他们让你把路走直,戒断所有扭曲的价值观。 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一个拥有足够正面能量的人,那么就请你一定要爱一个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在这道数学题里,负负并不能得正,另一个同样具有负面能量的人会把你的人生拖垮,不同空间的畸形与病态会让你过得一团糟。让这样具有正面能量的人导正你的灵魂和行为,潜移默化中,你会变得更加开朗和幸福。这一定,比任何财富更能长久的滋养你的心灵。  

发表在 完美爱情 | 留下评论

一个观影达人的电影麻辣排行榜

目录: 前言 一、最完美的十部电影 二、最被过誉的十部影片 三、最商业的十部文艺片 四、最文艺的十部商业片 五、我最喜欢的十部好莱坞制作 六、我最喜欢的二十部非好莱坞制作 七、我最喜欢的十部华语片 八、我最喜欢的十位导演 九、我最喜欢的十位银幕巨星: 十、最具原创性、想像力的十部电影 后记:另一些值得推荐的影片 1、唯美的电影 2、纯洁的情色片 3、让你激情澎湃的电影 4、极具观赏性的电影 前言 打小我就喜欢电影,记得那年头放映《超人》、《鲁冰花》、《妈妈再爱我一次》、《父子老爷车》等等电影时,我们小县城的电影院总是人山人海,把售票窗口前的大院子挤得水泄不通。到后来,电影院的售票厅改成了台球室,放映大厅变成了录像厅;再到后来,录像厅变成了《玉蒲团》、《金瓶梅》之类香港三级片的专映场所;在我离开县城到北京上大学的那几年,我也就不怎么听说老家人再提“电影院”这三个字了;有一年寒假回家,我路过电影院,特意走上那个台阶去看了一下,电影院的放映厅似乎变成了哪家单位的大仓库,而售票厅则分成隔间,成了买卖小商品的个体铺面了。 尽管这样,我也没放弃对电影的炽爱,因为电影能给我造梦。加之大学所学专业与电影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我的电影之爱,又再次获得了新生。于是,大约从2000年开始,我怀揣最最虔敬的心灵、约以平均每天看一部电影的速度,在品读着世界电影里的佳作上品。有时候,一天连看10个小时;有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后,内心激动、回味过四五天;有时候,如若因时因事持续一周没看电影,心里就犯了毒瘾似的痒得难受;也有时候连续将一部电影看个三五遍……加之网络和我国盗版事业的高度专业、高速发展和发达,而播放工具也日益繁多,从VCD到DVD、从电脑到手机、从MP4到PSP,我省下的零花钱全都用在了这上面。 那天搬家的时候我整理了一下,我在新街口淘到的碟片占了满满两个箱子;而我通过下载,然后刻录成盘、或者存到我三个250G容量的移动硬盘里的电影,估略算下来,结果令我自己也吃惊不小——我看过的影片应该至少超过了3000部!中国的、外国的;华语的、西语的;大众的、小众的;知名的、陌生的;伟大的、渺小的;文艺的、商业的;黑白的、彩色的……有的获过国际大奖,有的至今济济无名;有的票房过亿,有的门前冷清;有著名导演的经典,也有新锐导演的作品……战争片、史诗片、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魔幻片、恐怖片、罪案片、悬疑片、灾难片、动画片、体育片、歌舞片、情色片、色情片(含无剧情毛片)、纪录片、另类片、家庭喜剧片、伦理道德片、名著改编片……各种类型均有涉猎。 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与人分享我这些影片的观景体验呢?并且,对于坊间各种排行榜甚为不满的我,也要根据自己的好恶,来给出一系列属于我自己的排行榜单,希望能对电影爱好者们搜片、看片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也许,这也算是我响应祖国“迎奥运、讲奉献” 而为众多的电影爱好者做的一件好事、实事吧!哈哈! 这里要提前说明的是,为了更广泛地介绍那些杰出优秀的电影,我尽量做到在我所有的榜单中,选择作品时,不重复选用同一部作品;只要是好的、经典的电影,我总会有名目将她列进我的排行榜的。 一、最完美的十部电影 定义:最完美,指整部电影几无瑕疵。 随着我对电影认识的日益成熟,我在看一部电影时,常常着眼于这部电影整体的语汇。我自然而然地从电影的剧本、摄影、表演、配乐、场面设计、导演技艺、故事张力、对白优势,以及影片传达出来的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地、见解等等各方面,反复品咂这部电影,然后将这部电影归档到我自己的从一流到四流作品的几个层次的抽屉里。有些人会说这样看电影会很累人,是啊,但如果一部电影是完美的,所有这些电影语汇就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你根本不会在意其中某一个元素。这就是我评选“最完美的十部电影”的主要依据。 因为是完美的电影,因此,这十部电影,排名不分先后次序,开列如下: 1、《七武士》,导演:黑泽明——所有角色跃然银幕,每个细节勾连紧凑,人物性格饱满互补,故事情境真实感人。武士情怀的挽歌与赞歌辉映交织,烘托出那种英雄处世的执著与淡然。 2、《对她说》,导演:阿尔莫多瓦——对白、摄影、剧情、复线剧情、解释性复线剧情、参照性剧情、音乐……每个细节无不透出导演的天才,黑白短片的设置更是浑然天成。对于这个才华天纵的导演,我绝不会吝啬任何赞誉之辞。 3、《游戏规则》,导演:雷-诺阿——这是我看到的故事直接服务主题的电影里,最最无可挑剔的一部电影,那种天然的幽默感,使每一个人物——从主角到配角、到路人甲、乙——全部让人印象深刻、鲜活而有趣,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 4、《甜蜜的生活》,导演:费里尼——这部电影是伯格曼的最爱,他说,所有导演都梦想能够拍出一部《甜蜜的生活》。影片中对宗教的崇敬、对严肃的生活、对道德的伪饰等等人类世俗的文明,进行了强烈却幽默、细致入微却坦诚的嘲弄,导演的手法、导演的气度、导演的视野,使所有同类题材电影全都望尘莫及。 5、《楢山节考》,导演:今村昌平——原始与愚昧、生存与礼制、亲情与道德,在一部电影里通过角力而形成一股震撼心灵的洪流,荡涤观众的内心,使我们反观生命,久久难宁。 6、《穆赫兰道》,导演:大卫-林奇——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的前半部看成是导演对一个梦的叙述,可是梦怎么会如此自给自足、自成一个世界?难道,那不是在现实困顿里发出的妄念?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复杂、深邃,人永远是艺术家们关注、挖掘、窥探和在现的主体。 7、《爱情是狗娘》,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感情如此充沛、剧情如此勾连,导演十分相信观众的智力,让观众与他一起进入人物,去体味、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然后留下感动和思索。 8、《马路天使》,导演:袁牧之——《四季歌》的歌声唱了四次,次次表达的意思兼为不同;每一次演唱,剧情就更进一步推进,人物的命运又出现转折。低层群众的追求、生活的态度、性格的丰富,还有他们生活、生存的小智慧,无不让观众心领神会。 9、《断背山》,导演:李安——所有同志题材电影里,只有这一部,既不悲愤、也不诉苦,更没有半点嘲弄和乞怜。感情如何发生、感情如何深沉、感情如何寂寥、感情如何暗泣……导演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永恒爱情的完满诠释。 10、《怪房客》,导演:波兰斯基——剧情渐渐变得惊悚、情节慢慢变得紧张、生活悄悄有些变形、人物渐渐显得陌生。这部电影改写了你的观影体验,使你对故事不置臧否,使你对人物无可评价,但是生活的关照、生命的省思,却偷偷爬上你的心头。 从3000部电影里选出十部电影,我终于体会到一份深刻的忍痛割爱。为此,我在下面再列出十部完美影片的备选名单(这十部排名也不分前后): 1、《风吹麦浪》,导演:肯-洛奇——抒写一段众所周知的大历史、大事件,真实的细节之处,透露出导演个人观点的机锋。兄弟情分变化错位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表情,怎是观众几滴清泪、几句痛陈、几翻扼腕可以了得?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

消费者无可救药的11种表现

你走进一家星巴克,看到店里对同一杯咖啡提供两种套餐:第一种是加量33%不加价;第二种是原价降价33%。哪种更好? “它们差不多一样!”,如果你和参加发表在《市场营销杂志》(Journal of Marketing)上的一项新研究的学生们一样的话,你会这样说,那么你就错了。这两种套餐看起来好像相等,但是实际上,33%的降价相当于加量50%。数学计算时间:假设标准咖啡的价格是一美元三夸脱(即每夸脱0.33美元),第一种套餐一美元可以买到4夸脱咖啡(即每夸脱0.25美元),第二种66美分可以买到3夸脱咖啡(即每夸脱0.22美元)。 结果:免费得到多余的东西比得到同样的东西、花钱更少,感觉好点。对这一简单事实的应用却是极广的。卖燕麦么?别谈什么降价,讲讲盒子大了多少!卖车?省省大谈MPG转换的口水吧,谈谈能多跑多少英里。 这种小技巧能行得通,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消费者们不知道到底商品该花多少钱,所以我们就依靠我们大脑中并不严格定量的部分;第二,尽管人们花的美元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依据加起来能导致数学盲的线索和半思维来做出决定。 下面是另外十种消费者数学很差的方式,在历史学家兼作家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帮助下完成。 (2)我们受到第一个数字的严重影响。 你走进一家高端的商店,就假设是爱马仕 (Hermès,是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品牌—译者注。)吧,你看到一个包包的标价是7000美元。“哈哈,那简直贵得离谱!”你和朋友说。“7000美元就买一个包!”然后你发现了一款很好的手表,标价367美元。和天美时(Timex,是美国人最喜欢的时尚类手表品牌,以低端产品为主—译者注。)手表相比,这款绝对超贵。但是和那款你刚刚记得的7000美元的包包相比,这绝对是便宜货。这样,商店就能调整或者定下你的消费预期。 (3)我们很害怕极端。 我们不喜欢廉价的感觉,我们也不喜欢上当受骗。既然我们不确定商品的价值多少,我们就会避开过高或过低的价格。商家就会利用我们对中庸的偏爱来对付我们。下面是个不错的故事: 人们有两种啤酒可以选择:2.5美元的高级啤酒和1.8美元的廉价啤酒。约80%的人会选择更贵的那种啤酒。现在引进第三种啤酒,除了前面两种,还有一种超便宜的啤酒,只需1.6美元,现在80%的人会买1.8美元的啤酒,其余人会买2.5美元的啤酒。没有人选择最便宜的啤酒。 第三次,他们撤去了1.6美元的超便宜啤酒,换成一种3.4美元的超高级啤酒。大多数人选择2.5美元的啤酒,一小部分人选择1.8美元的啤酒,约10%的人选择最贵的3.4美元的啤酒。 简而言之,我们都是金发姑娘。(Goldilocks,童话故事“The story of the three bears”里小女孩的名字。故事里Goldilocks去了三只小熊家,总是选软硬中等的椅子和床等—译者注)。 (4)我们都爱理由。 在其著作《无价之宝》中解释了,当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Williams-Sonoma)在279美元的模型旁边加上一个429美元的面包机后,发生了什么:便宜的一款的销售量翻倍,尽管实际上几乎没人买那款429美元的面包机。经验教训:如果一款产品卖不出去,试着在旁边放置一个外形几乎差不多、但是价格却是其两倍的产品。这让第一款产品看起来像是个一定要买的便宜货。这种策略有效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喜欢理由。由于很难知道商品的真实价值,我们需要一些说法来向我们自己解释所做的决定。价格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由和一个动机:那个279美元的面包机比另一款便宜了差不多40%–我们占大便宜了!好理由。 (5)我们被告知什么,就做什么。 行为经济学家喜欢在学校里做实验,他们发现在水果上闪点光、把沙拉像糖果那样摆放,可以让孩子们多吃水果和沙拉。但是成人们也同样受这些简单游戏的影响。例如,一些精明的餐厅,就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技巧,如图片和画框等设计菜单,以将我们的目光吸引到最有利可图的菜品上。好的经验法则:如果你看到菜单上一道菜是被突出的,画框的,配图的或是与一个非常昂贵的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它可能就是一个高利润的产品,餐厅希望你能看见并考虑。 (6)我们让情绪控制自己。 庞德斯通的书中一个著名实验中,为志愿者们提供10美元以内的一定数量的钱。一些被认为是不公的出价(假设是1美元),会激活脑叶皮层,“另外这也会由疼痛和恶臭引发”。当我们觉得我们被宰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觉得恶心—即使是个还不错的交易。庞德斯通将此与迷你吧实验等同起来。很晚了,你很饿,那就有一个士力架,但是价格让你觉得非常不爽,于是你决定宁愿饿着自己,也不要觉得是被宰了。另一方面,便宜货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是世界上最没用的垃圾也会很有吸引力,只要价格非常便宜。 (7)我们很容易被酒精,时间,决定变得更笨。 年轻的时候,你在一家酒吧喝醉了,你很容易和陌生人做一些蠢事。“我有没有全面地评估这个复杂的浪漫情景呢?”,喝了7杯酒后,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所以我们通常会问自己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他/她性感吗?”我们在喝醉、倍感压力、疲累等等疏忽的时候,关于买东西,我们更可能会询问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杂货店里,便宜的糖果条和口香糖通常放在收银台附近,因为那里是疲惫的购物者最有可能放纵渴望而不关注价格的地方。有酒的午餐有利于达成协议,因为酒精会立即缩小我们脑袋里的复杂因素的范围。如果你想让某人冒一次被低估的风险,把他灌醉,或者让他疲累或耗尽其自我。 (8)我们心疼交易成本。 在这里的一个私人理财专栏里,梅根·麦卡德尔(Megan McArdle)请她的读者放弃一些经常性支付的交易,例如健身房会员和订阅并不使用的报纸和服务。“别买那些你不消费的东西。”似乎是个再清晰不过的建议,但是梅根有重要的一点。我们受一些订阅、会员制和捆绑产品的吸引,部分是因为我们试图避免交易费。我们宁愿多付一点点,也不愿遭受拿出钱包、看着我们的钱流向每个健身房季/电影等等时的心理之苦。 (9)但是关于回扣和担保我们却表现得很怪异。 现在既然我已经告诉你消费者避免另外的支付,我应该加上两种我们喜爱的额外支付:回扣和担保。第一种购买财富的幻想(我花钱还有钱拿!)第二种购买心理的安宁(现在我能永远拥有这个东西,不用担心了!)这两种基本都是伎俩。“与其购买一件东西然后拿折扣,”庞德斯通写道,“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支付较低的价格呢?”。 “ [担保]没有任何合理意义,”哈佛经济学家大卫·卡特勒(David Cutler)这样告诉《华盛顿邮报》,“一个产品坏掉的隐含概率要大大高于你负担不起修理或更换的风险。如果你买了一个400美元的东西,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那种消费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你需要保证的风险。” (10)我们迷恋数字9. 高达65%的零售价格以9结尾,为什么? 人人都知道20美元和19.99美元是一回事。但是数字9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件商品打折了。这件东西很便宜。这件东西是某个知道你喜欢打折和便宜商品的人定价的。换句话说,9已经超越了魅力价格的地位,成为买者与卖者之间一根承载无声理解的电缆,说明该产品定价非常合理、有竞争力。一家高档餐厅里的壳鱼拼盘的定价里有9是很愚蠢的。没有一个愿意花170美元吃龙虾的人会寻求打折。但是同一个人,在买内衣的时候(研究已经反复显示),更可能会买价格是以9结尾的产品。记住:购物是一个注意力游戏。消费者们不仅是在寻找产品。他们也在寻找产品值得购买的线索。我们大脑中寻找便宜货/打折品的角落在数字9中发现了可以达成的交易。 (11)我们受一种强烈的公平感控制。 我已经解释过我们的大脑在看到便宜货和宰人货时如何有不同的反应。购物者的大脑受一种公平感推动。我们又回到我们不知道东西该花多少钱这点上,所以我们利用线索告诉我们应该为商品花多少钱。经济学家丹·阿雷利(Dan Ariely)做的一个实验非常好地解释了这一点。阿雷利谎称他要办一个诗歌朗诵会,然后他告诉一组学生,门票要花钱,告诉另一组学生参加朗诵会有钱可拿。然后他再告诉两组学生,朗诵会是免费的。第一组学生急于参加,认为他们免费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种学生大多数拒绝了,认为他们被迫为同一个事件志愿服务,却没有补偿。 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诗歌朗诵会价值几何呢?学生们不知道。这就是关键。我也不知道。这也是关键。一件全系扣的衬衫价值多少呢?一杯咖啡价值多少?一张人寿保险单价值多少?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结果,购物大脑只在知道的地方使用:视觉线索,激发的情感,比较,比例,关于便宜货vs. 宰人货的感觉。我们并不愚蠢。只是易受影响。

发表在 那些想要的东西 | 留下评论

西藏游最强攻略(详细、配图、无节操版)

编者按 如果这辈子你能去西藏自由行,我想你是幸运的,因为你集合了时间、体力和金钱才实现这个很多人一直心动却未曾实现的梦想,本文旨在述说铁一般的事实,分享血和泪的教训以指导大家在西藏尽情撒欢!   废话不多说,直奔主题,Let’s go!   出行篇之装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此列举下西藏出行必带物件:   1.证件类:身份证(神器啊),护照(如果想穿过西藏去尼泊尔的话),边境管理通行证(珠峰等个别景点需要此证,具体办理方式有二:第一种以本人为例,在户籍地户政中心领取申请表格,由户籍地所在居委会和派出所盖章签字,再到户政中心办理即可,免费,当然有些地市边境通行申请由公安局受理的也有,所以自己去相关单位电话咨询;第二种直接到拉萨找旅行社办理,如果投宿青旅的话前台问下就OK,单办50元,也可以直接跟旅行社或司机师傅预定好去珠峰等景点,他们会事先帮你代办好边境通行证,车费里会含办证费用,所以也很方便。)   2.衣物配件类:冲锋衣,抓绒衣等户外衣物(6月份出行,西藏气温基本在5-30℃,根据自身情况携带必要衣物,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日常运动休闲服装也足以应付),太阳帽,墨镜,口罩(或者丝巾围脖)。   3.个人用品:防晒霜(防晒指望能高则高吧)、润唇膏、洗漱用品、睡袋(无论从保暖还是个人卫生角度上,无论在招待所,青旅还是帐篷里,睡觉基本用睡袋,6月份的时候一般睡袋选择15-20℃的就足矣,自行根据出行时间和气温选择适合睡袋)、手机(事先下载好西藏全境离线地图包,充电器,备用电池,移动电源等配件带齐)、相机(能多高端就多高端吧,西藏是摄影的好地方),男生当然还要剃须刀,女生研究不深。   4.其他用品:接线板(没带才知道接线板的好,尤其是多人出行,毕竟手机是一天一充,还有相机、mp3、pad等数码产品)、手电筒、工具刀。   5.药品食物类:红景天胶囊/口服液(提前若干天服用,具体抗高反效果应人而异,反正我们是就当吃个心理安慰),高原宁/高原安(也是防治高反,效果依旧待定,西藏各药店均有销售)、维生素片、洋参含片、晕车药、感冒腹泻头痛等常规用药,此外还可携带干红枣,葡萄糖等补充血糖食品,因为一旦高原反应后,必然是头晕恶心毫无胃口,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血糖,抵抗高反。在此顺便说明下高原反应:高原反应与人的体质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血红细胞携氧能力,也就是基因决定;因此对待高原反应无需纠结,坦荡面对,在高原上注意休息,减少过多运动和大喊大笑,而且不要以为自己一开始没高反以后就不会高反,高反不是病,不存在免疫不免疫,所以千万别得瑟,要积极攒人品!!另外如果真高反了,如胃胀恶心呕吐,头晕头疼,胸闷乏力等症状出现,应该积极的相信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高反,去中和高反,去克服高反,慢慢调整呼吸,注意保暖休息,当然如果实在严重,赶紧跟司机师傅提,让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一般年轻人应该不至于走到这一地步,自己扛扛就扛过来了。   6.补充:请务必准备足够的现金带在身上,在西藏大部分情况下信用卡神马的都是浮云,现金至上,此外还需准备好一元零钱纸币(20张左右就够了),西藏是不用硬币的,以及若干小包装零食或者小文具,可以适当分发给打发乞讨的藏族小朋友(但面对个别顽劣无理,强行乞讨者还是不予理会的好)。     T T来回火车硬卧也不便宜额。。。     到拉萨之际,果断提升药力,口服液配合胶囊双管齐下一波流。   出行篇之交通工具   行程紧凑赶时间的话那就飞机吧,一般飞拉萨的话是到贡嘎机场,机场大巴25元/人到拉萨市中心附近的民航局(娘热南路),车程1个小时左右,返回亦然(事先询问好发车班次,它是根据航班时间发车的);也有根据自己的线路从成都飞林芝机场的,不过这种方式一般提前联系好司机师傅进行接送。       一般大众屌丝出行方式毫无疑问就是火车啦,本屌丝三人从上海到拉萨的火车,算上必然的误点,基本就在48小时左右,实打实的两天两夜。其实一车的男女老少都是怀揣着同一个目的奔赴西藏,因此各种搭讪手到擒来,甚至有可能在火车上就组成团,再加上吃吃喝喝睡睡,时间也就那么过了,火车一旦进入高原阶段,火车会供氧,因此在车上哪怕翻越海拔5000+的唐古拉山口亦毫无压力。车上有插座,配合自带的接线板。       注:拉萨的主要青旅如东措、平措等貌似不接受提前预定,除非是团体房(也可事先咨询,电话号码百度就有),因此在抵达拉萨的当天,就可在火车上订好房间(旺季的房间相当不好订啊)。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旅游旅游 | 留下评论

这才是我想要的爱情!每看一次都深有感触。

发表在 感动我们的那些点滴 | 留下评论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别样生活

假如你是当爹妈的,并不特别富有,挣钱也挺辛苦,但每年硬掏出二三十万元,供孩子到美国念大学。突然有一天,你从网上看到一些照片,正是你家孩子在美国那边,整日生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打打麻将之类的生活照,你会做何反应?你会情何以堪? 今年4月,门户网站“网易”发了一组摄影报道,内容是正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拍照片的是一个美国女孩,叫黛西·霍尔多夫,在俄亥俄大学念视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黛西说,自己只是想拍出一个美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平日生活的样子。 “我想传达出这样一个感觉: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压力,因为父母为了让他们来留学花了大笔钱,也希望他们能顺利毕业。他们被期待着,期待着将来回到中国,能有一个大好前途。但眼下,他们却要被迫学习鼓励追求自我的异国文化,并因此搞得支离破碎。” 黛西拍的照片在中国发表后,反响之剧,让她难以理解。网易的原文跟帖有数千条,多达7万的网友参与其中。而美国那边,俄亥俄大学里的华人学生社区更是炸了窝。曾跟黛西关系密切、甚至热情地教她打麻将的中国朋友,其中有些人现在跟她闹掰了、翻脸了。 “他们对我发火,冲着我大叫。因为他们的父母,看到照片后,非常生气!”黛西感到郁闷。 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黛西从小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本科也是在当地读的。旧金山是一个种族多元化的地方,人的面孔五颜六色。在她的印象里,这里的人30%是亚裔,而其中又以华人居多。 “每天,我推开家门走出去,都能看到一张张中国人的脸。”黛西说。 俄亥俄大学是在美国中北部的一个小镇子上,此地以白人为主,街上很少能看到亚洲人。可是,令黛西惊讶的是,当她第一次走进俄亥俄大学时,校园里竟然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学生。 “怎么回事,这所大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她好奇地跟周围人打听。别人说,以前不这样,中国学生很少,只是最近几年突然多起来的。 6年间,俄亥俄大学的中国本科生数量差不多激增了35倍,2004年只有17人,而2010年则多达603名。现在,在俄大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81%来自中国。 黛西又进一步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俄大对中国学生进行扩招,并与中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加强了合作。学校留学生录取部的一位高级助理告诉她,自打与中国的中介机构联手后,“这些机构协助学校做宣传、搞录取,帮助学生完成申请手续,中国学生增长了70%。” 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中国同学,美国学生跟他们接触甚少,了解不多。许多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来自那些校园里十分抢眼的富人。前些时候,该校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说他如何开着昂贵的跑车,天天泡酒吧,跟美国人打得火热。后来因为他驾车出了事,不得不退学。 “这是不对的!”黛西认为,这个学生的事只是一个极端个案。“这篇很有煽动性的文章,让美国人对中国学生有了一种偏见,或者说刻板印象。” 黛西读大学时,曾修过3个学期的汉语。2008年至2010年,她到过中国,在上海、昆明、广州住了一阵子。在她看来,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那么有钱,也不是那种活法。她想知道,来俄大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我来这所大学,是因为这里有我很想读的专业。我特别想知道,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多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能喜欢待在这么小的地方吗?来之前,他们知道这个地方、了解这所学校吗?有过什么期待吗?” 纪实摄影是黛西的专业所长,她想给中国学生拍片,采访报道他们在美国大学里的真实生活,以纠正部分美国人的偏见。黛西从2011年春天开始,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集中拍摄。拍摄结束后,她跟这些中国留学生保持着联系,夏天在中国旅行时,还跟其中一个学生的家人见面吃饭。 在校园里,每遇见一个中国学生,黛西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告诉人家,自己是个记者,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打算拍有关中国留学生的专题照片,作品会刊登在学校摄影项目的网站上,“希望能跟你聊聊”。 有一天,黛西去学校的暗房洗照片,碰见一对中国学生。女的正忙着冲照片,男的站在一旁等待。她凑过去,跟男生搭讪,问人家叫啥名字,又说起自己拍片的事。“我希望采访你,你乐意吗?”不知道是因为害羞,还是压根儿就没听懂她讲的英语,在昏暗的灯光下,那个男生只是拘束地站着,过了好久才给出回复。 这么着,黛西在暗房里结交上了泡泡和她的男友安迪。泡泡是学校中国同学联谊会的召集人,负责组织聚会,像新年联欢会啥的。熟悉后,黛西发现安迪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完全是一个自信、聪明和善于交际的人。这对恋人在校内的中国学生社团里都很活跃。 “那个时候,差不多每隔一天,我就会去找泡泡和安迪。大概一周4天,我都泡在中国人堆儿里。只要他们让我跟着一起去的地方,我都会去。泡泡和安迪是我最熟悉、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了,他们带我进入了中国学生的圈子。” “美国,最早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像纽约和洛杉矶那样的大城市,而当我来到俄亥俄,发现完全不一样。”泡泡这样告诉黛西。 还有不少人跟她说,来了以后才知道,俄亥俄大学跟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两回事儿。俄亥俄州立大学,位于州府所在地,在全美排名50位左右,是所名校;而俄亥俄大学,不仅排在百名以外,还是在这么小的一个镇子上。 至于来美国前有啥期待,黛西采访到的大部分中国学生回答是:没什么期待,也不知道该有啥期待。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期待什么,那就是不希望在美国的校园里,遇见这么多中国同学。虽说人在美国,但自己跟老乡待的时间,比跟美国人待的时间还长;说的汉语,比说的英语还多;明明是在美国上大学,但一块上课的几乎全是中国人。 只有一个女孩,告诉黛西自己有过热切的期待。女孩的英文名叫克莱拉,来自中国西北部,为获得申请和签证的帮助, 她家付了2.5万元人民币的中介费。黛西见着克莱拉时, 她刚到俄大不足一个月。那天,她正和几个女孩子一起在看迪斯尼电影。 克莱拉曾期盼自己能有一位美国室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美国室友一直没有出现。宿舍里,只住着克莱拉一个人,每天下课回来,她都要面对一张空空的床板。 中国学生向黛西抱怨,说被有些“没良心的”中介忽悠了。 有些中介的人告诉他们说,到美国后,只需要读3个月的语言,就可以上专业课了。但到了俄大后,因为英语水平低,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太差,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需要读英语强化班(OPIE),它相当于正式开始专业学习前的预备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首次托福考试的成绩,将他们分为7个等级,分别安排到对应等级的语言班上课。“这意味着,在真正开始大学学习前,他们不得不先在这个语言班里下点功夫。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三年,才能通过这个强化班的重重关卡,不少英语‘困难户’就此诞生。”黛西介绍说。 虽然学的是英语培训之类的基础课,但交的却是等价于大学本科的学费,每学期6.5万元人民币。而且强化班的课程并不能为他们赢得学分,在这里一年读下来,一个学分都换不到。 “一方面是中介提供了误导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在录取上降低了标准。”黛西这么分析道。 英语强化班占用了许多教室。比如,在篮球馆的地下室,一扇玻璃门上用胶带粘了一张纸,上面用大字印着“OPIE”。 “弯曲幽暗的走廊,串起了一排教室,教授们在这些教室里对学生进行期中测评。一间又一间教室里, 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和教授争论着,竭力让自己获得通过这一级语言班以进入下一级的资格。然后,他们再穿过这洞穴般的走廊,走回到位于校园另一侧的宿舍。”黛西描述道。 黛西发现,在一个班里,坐着12人, 清一色的中国学生。教师特意要求他们隔开坐, 以防止上课时说英语以外的语言。教室墙上有脏兮兮的黑板、地图以及五颜六色的语法提示。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其中有一题问:“美国年轻人,去酒吧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什么?”下边用工整的笔迹答道:“找到一个女孩,坠入爱河。” 在这种英语班上课的学生,每天在图书馆、宿舍和课堂之间三点一线地周旋着。“他们花大把时间完成无数个小时的在线听力练习,编排那些情节琐碎、且跟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瓜葛的短剧,来阐释美国文化。其中一个短剧,讲的是老公买了玫瑰花,讨好怒气冲冲的老婆;另一个,是讲一家人如何欢度暑假。”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

你还有多少“鸡肋”?

要搬家,收拾旧物。衣橱里,许多穿过的旧衣服舍不得丢掉:一条雪白的长裙,曾经那么光鲜地穿在身上;一件碎花旗袍,曾经衬托出几分窈窕,赢得了几多赞美;还有几年不穿的羊绒大衣、粉红色套装……都曾是自己的最爱。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衣服都成了“鸡肋”。它们的存在,仅仅是代表着一段记忆,穿出去已经不可能了。留着它,占地方。终于狠了狠心,把它们统统丢弃了,只把记忆留在心底。   放眼偌大一个家里,旧书、旧家具、旧摆设、旧电器等,很多都成了“鸡肋”。许多旧的东西,已经被时光蒙尘,被我们的记忆蒙尘,最终它们会退出我们的生活。   成为“鸡肋”的,岂止是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小时候,我们好得形影不离,长大后很多年我没有她的消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她的电话,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拨通了打给她。开始的时候,她也有几分惊喜。但是我们都感觉得出来,话题已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有不同的生活圈子。那段友情的味道,已如同鸡肋。我们都听得出来,彼此打电话的语气越来越淡,最终,我们完全不再联系了。记得安妮宝贝在一篇随笔中记述过一段少年友情,她说:“那段少年时的感情,就如同彼此寄居的蛹。当灵魂长出翅膀,各奔东西,蛹就成了透明的空壳。”人生中,我们有多少次破茧成蝶,飞到另一方天空,把蛹留在了原地。舍弃,是人生不断重复的过程。   我的朋友文朵,在大学时有过一段青涩而甜美的初恋。校园的木槿花下,他们的爱情花开一般灿烂。可是,毕业后,两人却各奔东西。后来,文朵谈过几次走马灯一样的恋爱,都没有结果。谁能想到,尘缘起落,她与初恋情人在几年后异地重逢。重温旧梦,两人一度非常珍惜。但好的爱情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物非人非之后,他们都不再是彼时的那个青涩恋人。两人渐渐感到,这段爱情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终,两人心照不宣地慢慢疏远,直至再无联系。很多东西,当我们有了“鸡肋”之感,都难逃被舍弃的命运。   人生中,总有一些物和人,带给我们盛宴一般的欢欣。随着时间的流逝,浓稠的情感淡去了,那场盛宴,沦落为让人黯然神伤的“鸡肋”。并不是我们不懂得珍惜,实在是,时光太无情,现实太无情。很多东西都被我们甩在了身后,追不上我们前行的脚步。   生活是一段段行程,我们被推赶着,一路前行。有些人被我们丢下了,有些人丢下了我们。有谁会陪你到永远?永远太遥远,遥远得我们不能掌控。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那么,只能拥有那些,珍惜那些。   天长地久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但美好的愿望敌不过无奈的现实。我们无法改变很多物和人成为“鸡肋”的现实,所以,只有舍弃。不管怎样,那些美好的回忆,会被我们珍藏在心底。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

成长,没你想象的那么迫切!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 你那么年轻却窥觑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安静的读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 成长,真有你想象的那样迫切?——转自雅虎《另一种活法》 一、别急,千万别急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惫 去跟朋友见面,畅谈至凌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同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呆。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模样,气质 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无非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当今青年人的心态和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 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著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 怎么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区分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相互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 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点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 儿子两岁了。我觉得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喝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 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诱惑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 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奋斗什么的,我从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 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别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守得住,慢慢来。 他说,守得住,慢慢来。 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绝望的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何时能写过四大主笔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 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 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说来说去,还是急。 二、“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 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 就,跟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的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 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 是幸运儿中的一个。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对自己在外形和才华上的优势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阅读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向着 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们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我向往声名、金钱、漂亮姑娘的长发,我反复阅读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 轻人》,为另一个同样骄傲的灵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岁。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今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 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想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 为什么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 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