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安唯苒

关于 安唯苒

让时间说真话,虽然我也害怕。

一位女CEO三十岁生日会写给女孩们的真诚感言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预知

一位同学,毕业季找工作。有意向的公司好几家,其中一家开出的条件最优厚,解决户口,底薪就抵得上别家单位的合计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分房子、配车,但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合约上写明,“要为公司服务20年”。   同学再三考虑后,放弃了这一机会。很快,前一轮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众人都为同学惋惜,他却不以为意。过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写道:“上当了,这家公司是骗子。种种骗局后,想走,竟被罚了20年的违约金”。   众人又回过头赞同学聪明,同学一脸愕然,他坦言,当初放弃机会,并不是有识破骗局的能力,而是“想到20年啊,在一个地方,从事一份工作,现在起就预知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过”,他怕极了,甚于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与同学有相似的心路。   一度,她在家乡最好的中学教书。一日,学校给一名特级教师开教学研讨会,那教师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发苍苍地坐在报告席前。女友口渴,绕到饮水机旁倒了杯水,刚饮一口,突然发现校长站在她身边。“小杨啊,”校长指着台上的特级教师,鼓励她,“好好干,40年后,你也能开这样的大会。”朋友一口水喷了出去。女友后来离开家乡、离开旧职,她解释:她不排斥做个好老师,但校长的话让她绝望,绝望于“一眼看到40年后”,绝望于“40年里的每一天怎么过,如今就历历在目”。   我认识她时,她已转了三次行,走过N个城市,以追求新鲜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闻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说。   我在电视访谈中,看到一位名人谈起当年为何辞职去创业。作为山沟里考出来的大学生,在省会城市有份公职,每月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这让年轻的他心生满足。但,办公室来了新人,新人对分给她的旧桌椅表示不满,“不过是套桌椅罢了,何必认真。”他劝道,“可我也许要用一辈子呢,怎能马虎?”新人反驳。   “一辈子?”名人在访谈中,强调了下,新人的话让他感到恐惧。是啊,一间办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风景以及工作的内容正如新人所言,对于他这样的机关工作者,有可能一辈子不变。可一辈子多长啊,于是,这恐惧笼罩他、提醒他。没过多久,他走了,过了许久,他打下江山,成了名人。他谈到这儿,人们才知道,啊,大变化竟源于一句话。   我总想,那些朝朝暮暮重复着生活节奏和内容的人。你不知不觉,日子匆匆而过,20年、40年、一辈子,回首时未必有遗憾。但反过来呢?当你因某种契机,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份有时间期限的合约,或是你根据现实作出的合理推断,你清晰地看到20年、40年、一辈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触动,选择、转变或放弃些东西。   原来,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预知,比变化更让人不安的是一成不变。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标签为 , | 留下评论

相信爱情的人,迟早会和爱情相遇(From 刘若英的访谈)

我的感情之路,有真真假假的各种传闻,我不会去回应。我常常说,感情的事情是最没有道理可讲的,谈不上谁是谁非,最后没走到一起只能归结为没有缘分。尽管如此,自己那些不成功的感情经历,还是多多少少在心里留下了一些伤痕。我和别的女人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伤口愈合得比较快。我形容自己面对爱情时就像一头“小蛮牛”,永远使出浑身的力气去爱,从不给自己留后路。   很多女人在经历过失败的恋情后,会变得胆怯和退缩,不再敢轻易地爱了。我认为,其实不存在什么失败,毕竟你们相爱时有过真诚、幸福、甜蜜,留下了那么多美丽的回忆,这些东西并不会因为你们最终没走到一起而被抹杀。所以我说,世界上只存在真诚或者是不真诚的恋情,而不存在成功或者失败的恋情。   或者就是因为这样吧,我不害怕失恋,更不害怕恋爱,因为你只有勇敢去爱了,才有可能遇到那个真命天子;如果连爱都不敢爱,怎么会遇到呢?我总以最开放的心态等待爱情的到来,不拒绝任何形式的相遇。平时和好朋友在一起,我也会嘱咐他们:“帮我留心啊,有好男人介绍给我啊。”   我发现,很多年龄偏大的女孩子,好像越是年纪大就越不好意思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就越矜持,似乎就担心人家说自己“着急嫁人”。其实有什么呢,渴望幸福的心,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急切的啊。   我和钟石的相遇,得益于我开放的心态。这要从2006年说起了,当时我在拍摄电影《心中有鬼》,和导演滕华涛成为很好的朋友。有一次他问我:“奶茶,我觉得你这人真不错,身边怎么没有个男人呢?”我说:“你说得对呀!如果你遇到合适的人选,想着我点儿啊。”   没想到,他还真的记在了心里,用他的话说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身边的单身男人过一遍”。2010年的一天,他突然想到了钟石,觉得这个人很适合我。他先去问钟石,想不想找女朋友,钟石说想;他又来问我,我也说想,但我说别搞得像相亲那么正式,最好是朋友聚会时见面,双方不至于那么尴尬。   我和钟石见面那天,彼此都带了一堆朋友。一看见钟石高高大大、斯斯文文的样子,我就觉得很顺眼。我们相互留了电话号码。没过几天,他就给我打电话,说他搞了一个摄影展,问我愿不愿意去看?我当然愿意,他就开车来接我,我们的恋情就这样开始了。     交往了半年多,2011年8月8日,我们在北京领取了结婚证。领完证当天,我给滕华涛打电话,由衷地谢谢他让我遇见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后来我回台湾,还特地按照台湾的风俗,带回来喜饼送给他。   能把单身生活过好的女人,才能和男朋友相处好。   很多大龄的女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男人都害怕结婚,她们常常说:“我都一大把年纪了,找一个人就是为了结婚,我没有时间再陪他谈一个长长的恋爱。”我想,这也是许多“剩女”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吧——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合适的男人,当然想赶紧套牢他。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让男人们觉得心里不踏实:刚认识就这么急吼吼的,有什么目的啊?于是,他就逃了。   “剩女”们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急吼吼”的感觉呢?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大了,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满意的男人,担心夜长梦多,想赶紧把关系确定下来;另一方面,单身生活过得太久了,觉得太孤单、太无聊了,就想找个伴儿,进入二人世界。   我没有这样的心态,这么多年我都是一个人过来的。大概在30多几岁的时候,我有一阵子特别想结婚,但是过了35岁,结婚的念头就很淡了——反正也这个年纪了,急也没用,索性好好挑挑。慢慢地,我一个人可以去做很多事情:逛街,看电影,喝咖啡……有一天我在家里,给自己煮了很好吃的牛肉面,配上新鲜的蔬菜,坐在阳光包围着的餐桌前细细品尝。我突然觉得,一个人的生活,真的也很不错嘛,就让我这样自己过一辈子,也没什么不可以。   也许正是因为我将单身生活打理得很好,结婚的念头不是那么迫切,所以在和钟石恋爱之后,我给了他很大的空间——我不会一天给他打很多电话,问他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我不会像个小女孩一样,凡事依赖他、要他陪着我。   有时候拍戏时,我们经常半个月不见面,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只要心里有对方就行,没必要天天黏在一起。倒是他有时候不放心,会抽空来探我的班。我排话剧《在西厢》时正巧是桑拿天,在密封的剧场里排练,挥汗如雨。我中暑了,脸色白得像纸一样,头晕得走不了路。剧组人都吓坏了,要叫救护车。我自己最镇定,让人扶着我到外面通风阴凉的地方,吃了一支冰棍,感觉就好多了。到了傍晚,钟石来看我,一个劲地责备我为什么不给他打电话。我说:“这样的小事,我自己就能处理好。”   情人节到了,钟石工作很忙,他发愁怎么空出时间陪我。我打电话告诉他,我约了一个女朋友一起过节,所以他不用特地陪我,也不用给我送花。只要愿意,鲜花随时随地都可以送,干吗都赶在情人节那天像完成一个任务似的呢?一开始,钟石还以为我在赌气,后来看见我真的不是很介意才放心。成熟的女人就是这样子,更注重一份感情的内在品质,而不在意形式。这份大气和豁达,会让男人觉得很舒服。   我的婚讯传出以后,很多朋友都说我保密工作做得好,那么厉害的“狗仔”也没有拍到我和男朋友在一起的照片。其实,并不是我刻意保密,而是我们俩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这样的距离恰到好处,会保持你的神秘感,也让一个男人觉得和你在一起自由轻松,到最后“急吼吼”的人就变成是他了,就像他向我求婚时说的那样:“我想和你生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我对你的牵挂还有那种时时刻刻有可能失去你的担心,因为我觉得你很享受单身生活,这真是太让我害怕了!”   哈,男人就是这样——你黏着他,他就想办法要逃;你把自己的生活和心灵都打理好,不依赖他、不试图套牢他,他就会对你产生好奇,就想和你待在一起,就想和你结婚。  

发表在 完美爱情 | 留下评论

《老妇与猫》 ——多丽丝·莱辛(英)

她叫赫蒂,是与二十世纪同时诞生的。七十岁那年,她因营养不良冻饿而死。她曾独自生活了很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严冬,她丈夫得肺炎病逝,从此她就一直独居。她丈夫死时不过中年,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已是中年人了,就连他们的孩子也长大成人。这几个子女中,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因为他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有好工作,有汽车。而赫蒂不是个体面人,他们总算是提起她的时候,就说她有几分古怪。 当她的丈夫弗雷德•彭尼法瑟还活着、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们全家很不舒服地挤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宜公寓里,那地方就像港湾一样,人群潮水般地涌进涌出:他们住的地方与尤斯顿、圣潘克拉斯和金斯克劳斯几个大火车站相距不到半英里,这是那个地区第一批公寓楼,冰冷、灰暗、丑陋地耸立在一大片花园和小屋中间。这些小屋不久就会被拆除,好在那儿盖更多的灰色高楼。彭尼法瑟是好房客,按时交房租,不欠债。他是个建筑工人,很“稳重”,而且为此感到自豪。那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出赫蒂将来会表现不正常,她只不过常常溜到火车站机车进出的月台去待上个把钟头。她说她喜欢那里的气氛,爱看人们来来往往,“往返于伦敦和那些陌生的地方之间”。她指的是苏格兰、爱尔兰和英国北部。对于她来说,到那些喧闹,充满烟尘和乱哄哄人群的地方去,就是一服麻醉剂,和别人爱喝酒、爱赌博一样。她丈夫逗她,管她叫吉卜赛人。其实她还真有吉卜赛血统,因为她母亲是吉卜赛人,但她决意离开自己的民族,嫁给了一个定居在房子里的男人。弗雷德•彭尼法瑟喜欢妻子与自己所熟悉的那类女人不同,而且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和她结婚的。但是她的儿女们却生怕她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她是个身材高大,长满黑亮头发的女人,皮肤一晒就黑,黑色的眼睛烈性十足。她爱穿色彩鲜艳的衣服,脾气火暴,来得快也去得快。她在年轻时很引人注目,高傲而漂亮。由于这一切,她便不可避免地被附近几条街上的人称为“那个吉卜赛女人”。她要是听见了,就会大声回答说,这损害不了她的一根毫毛。 在她丈夫去世,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以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同一公寓里的一个小套间去住。她在当地一家店铺里找到了一份卖食品的差事,但不久就感到厌烦了。对于一个独自生活的中年妇女来说,当她已经度过了一生中忙碌而负有责任的时期之后,似乎还有一些传统的消遣方式。喝酒、赌博,再找个丈夫,搞一两件令人惆怅的风流韵事,如此而且。有个阶段,赫蒂像有癖好似的把这些都试了个遍,可又都厌倦了。她一面继续当售货员挣一份微薄的工资,一面开始买卖旧衣服。她并没有自己的店铺,而是到各家各户去收买或乞讨;旧衣服,再卖给衣摊和旧货店。她非常喜欢干这行当,简直入了迷。她放弃了体面的职业,把对火车和旅行者的热爱也抛到脑后。她房间里总是堆满了鲜艳的旧衣裳,一件样子惹她喜欢而舍不得卖掉的连衣裙啦,一条条串珠形的花边啦,旧皮毛啦,刺绣品和饰带啦等等。公寓里也住着串街的商贩,但赫蒂做买卖的方式使她失去了朋友。二三十年的老邻居都说她神经有点不正常了,再也不愿意理睬她。但是她毫不在意,她太开心了,她特别喜欢推着她那辆旧儿童车,里而塞满了她买来的或是要卖的东西,走街串巷。她喜欢那漫无边际的闲扯,喜欢讨价还价,以及从住户们手里骗出东西来。邻居们所反感的正是这最后一点,她自己当然也很清楚。事情虽小,但影响恶劣。这是乞讨,体面人不会去乞讨。她已不再是个体面人了。 窄小的公寓房间十分冷清,因此她很少待在那里,尽可能到热闹的街上去。不过她终究还得回家,因此,当有一天她看见一只没家的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时,就把它抱回家中。她住在六楼。当小猫慢慢长大成为一只强壮的公猫时,便在楼梯、电梯和几十套住房之间自由活动,仿佛大楼就是座城市。当局对爱畜并不积极取缔,只是说禁止饲养,实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从有了这猫,赫蒂和邻居的来往也多了,因为这畜生总和住在院里对面那幢楼的人交朋友,或者有时一连几夜不回家,弄得赫蒂只好到处敲门去找它。有时候它被踢得一瘸一拐的,或是和别的猫打了架流着血回到家里。赫蒂便和踢猫的人或它敌手的主人大吵大闹。她还和爱猫的人交流养猫经,并且得经常不断地给她可怜的蒂贝包扎伤口,护理它。没有多久,这只猫就成了长满跳蚤,伤痕累累的战将,一只耳朵给撕豁了口,身上的毛也乱蓬蓬的。它是只杂色猫,黄色的眼睛很小,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态优美的良种猫来,蒂贝可以说是等而下之了。但是它很有自立精神,当它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和袋装肉汁的时候,便自己去捉鸽子吃。赫蒂感到寂寞的时候就把它抓起来抱在胸口,而它就满足地呜呜叫着,偎依着她。不过她感到寂寞的时候越来越少了。赫蒂一旦明白了她的子女们不希望和她来往,因为她这个卖破旧衣裳的老太婆使他们感到难堪,她便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有在像圣诞节这样的时候,才会在她心中涌起含着强烈幽默的辛酸。她对着猫唱歌,或者边唱边诉说:“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你这只老脏猫,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你只不过是只没主的野猫,一只偷嘴的老猫,嗨,蒂贝,蒂贝,蒂贝。” 楼里面到处都是猫,甚至还有两只狗。它们在灰色的水泥走廊里追过来打过去,有时还有狗屎猫屎,总得有人来收拾。不过,有时因为邻里间打架结仇,也会一连好几天留在那儿没人管。大家怨声载道,市政当局终于派了个官员来,说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赫蒂也和别人一样得把猫杀掉。这件事正处在她不走运的时候,她得了流行感冒,没法子去挣钱,连出门去领养老金都困难,结果欠了债。她还拖欠了许多房租,她租了一台电视机可又不付租金,引得出租电视机的代理人几次上门。邻居们纷纷扬扬地说赫蒂“成了野人”,因为她那只猫叼着捉来的一只鸽子上楼梯穿过过道往家跑,鸽子一路掉毛滴血;而一个女人去找赫蒂抱怨这事,却看见她正在褪鸽毛要炖鸽子。她从来都是把蒂贝捉来的鸽子炖熟后和蒂贝分享的。 “你真脏,”她把炖鸽子放在猫食盘里凉着,对蒂贝说,“你这老脏货,吃那只老脏鸽子。你是什么,一只野猫吗?体面的猫是不吃脏鸟儿的,只有那帮老吉卜赛人才吃野鸟。” 有天晚上,她求一位有汽车的邻居帮忙,把自己、电视机、猫、大包小包的衣服和儿童车放进了汽车里。汽车穿过伦敦把她送到一条街上的一间房子里,这是等着拆建的贫民窟。那位邻居开车又跑了一趟,把她的床和床垫捆在车顶上,还装上了她的五屉柜、一只旧箱子和几只平底锅给运了过来。就这样,她离开了住了三十年,几乎占去她生命一半时间的那条街。 她又一次在一间屋子里安下了家。她不敢走近“他们”去恢复她领养老金的权利和她的身份,因为她欠着房租,还因为那台不属于她的电视机。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花边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在仅有的一只煤气灶上做饭,在洗涤槽里刷洗。要用热水只有用平底锅煮。在这所已被当局宣布不宜居住的房子里,住着几个老太婆和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家庭。 她住在一楼后面的一个房间里,窗外是一个荒弃了的花园。女主人如此称心居住的这所房子周围有片一英里范围的猎场,她的猫在这里也挺逍遥快乐。一条运河在不远处流过,在肮脏的城市废水河中有许多小岛,猫可以跳到一只只停泊的船上,最后到达小岛上,那儿有老鼠和小鸟。街边人行道上满是肥肥的伦敦鸽子。蒂贝是个好猎手,不久就在当地的猫群中称起雄来,而且地位稳固,不必经常为此大打出手。它是头健壮的公猫,当了许多窝小猫的父亲。 赫蒂和猫在这个地方过了五年幸福的日子。她的买卖不错。因为附近住着有钱人,他们扔掉穷人需要廉价购买的衣服。她不寂寞,因为她和顶层那个和她一样同子女没有来往的寡妇成了常爱拌嘴却又彼此感到满足的朋友。赫蒂对那五个小孩很凶,抱怨他们大吵,把房子弄得又脏又乱,还对他们的母亲说“为他们费尽心血真是太傻了,因为他们并不领情”。说完却又塞给他们点钱和糖果。即使没有养老金,她也过得不错。她把电视机卖了,约楼上的朋友一起到海边去享受了几次一日游,还买了台小收音机。她从来不读书不看杂志。实情是她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字,或者说只是勉强认得几个字,看书写字在她决不是件乐事。她的猫是个无本万利的东西,它自己找食吃,还不断叼来鸽子给她煮着吃,只要求给它牛奶喝作为报答。 “贪嘴的蒂贝,你这贪嘴的家伙,别以为我不知道,啊,我知道,那些老鸽子早晚会让你吃出病来的,我总在告诉你,不是吗?” 终于,当局开始对这条街上的房子进行翻修了,不再是清一色的一长条丢脸的贫民窟,中产阶级的人开始在这里购买房子了。这一方面意味着可以买到或者说可以讨到更多的暖和的好衣服,因为她仍然无法抗拒只要动动她那悲悲切切的如簧巧舌和仍然好看发亮的眼睛就可以白白得到东西对她的诱惑力。另一方面,和她的邻居一样,赫蒂知道用不了多久,这座里面住着穷人的房子就会被买下来进行翻修了。 赫蒂在满七十岁的那个礼拜收到了标志着这个小小群体的末日的通知。他们有四个星期的时间去另找住处。 在一般情况下,像伦敦住房这样紧张——当然世界上到处都这样——这些人就要四散分开、各寻出路去了。但是由于市里的选举在即,这条街的命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条街上穷人无家可归的状况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象征。街的一半是改建过的精美雅致的住宅,里面都是大把花钱的人,而另一半则是快要完蛋的房子,住着像赫蒂这样的人。 由于市议员和教会人员的演说,地方当局感到无法再无视这些重建计划的牺牲者们了。一个由失业救济官员、福利人员和房屋安排人员组成的小组访问了赫蒂居住的楼房里的住户。赫蒂,这个瘦削健壮的老妇人,穿上她在那个星期搜罗到的旧衣服中发现的一套大红毛料服,头戴一个黑色毛织茶壶保暖套,脚上穿了一双爱德华七世时流行的黑色带扣绊的靴子,靴子太大了,因此她走起路来拖着脚。她请他们到自己房间里去。尽管这些人对赤贫现象早已习以为常了,却谁也不愿意到房间里去,便站在房门口向她提出了以下建议:应该帮助她领到养老金——她为什么早不申请?——她和那所房子里的其余四个老太太应该搬到北郊市政当局办的一所养老院里去。这些老太太全都习惯了热闹喧嚣的伦敦,而且喜欢这种生活,她们虽然除了同意别无选择,但心情却很难过,闷闷不乐。赫蒂也答应了。前两个冬天已经搞得她浑身骨头酸痛难忍,而且常常咳嗽,总不见好利索。或许她比其他几个老太婆更属于城市型的人,因为她曾推着那辆装满了旧衣织物的破童车走遍了那么多的街街巷巷,对于伦敦的特点和爱好是那样熟悉,所以她对搬到一个“绿色田野环绕”的新家去最没兴趣。其实,要她们搬去的那所养老院附近根本没有田野,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这些老人们全都选择了这古老的歌词般的句子,仿佛它属于她们这种境遇的人,属于她们这些离死亡不远的老太婆。“再次生活在绿色的田野旁,太好了。”她们一面喝茶一面这样互相谈论道。 分配住房的官员来作最后的安排。赫蒂•彭尼法瑟要和其他人一起在两周之内搬家。由于拥挤不堪的房间里那唯一的一把椅子沾满了油污,而且那位年轻官员还怀疑椅子上有跳蚤或更糟的东西,于是他只坐在椅子边上,而且尽可能少吸气,因为屋内臭气熏天。这座房子里有间厕所,但已经坏了三天了,而厕所就在薄薄的一层墙的另一边。整幢楼都臭烘烘的。 这个年轻人十分了解住房紧张所造成的痛苦的程度,知道有多少被子女遗弃的老人得不到由当局照料余年的机会,因此他不能不感到这个骨头架子样的老太婆该庆幸能在他的养老院里得到一席之地,即使——他清楚实际情况,也感到惋惜——在那里面,老人被当作不听话的呆傻儿童对待,直到有幸死去。 但是,正当他对赫蒂说他们会派一辆搬运车来,把她和另外四个老太大的东西搬走,并告诉她只需带上衣服,“也许还有几张相片”时,他看见一个他原以为是一堆五颜六色的破布的东西站了起来,把它的毛蓬蓬的姜黄色的黑爪子放在了老太婆的裙子上。赫蒂今天穿的裙子是用别针别住围在腰上的一块印着大红和粉红色玫瑰花的提花窗帘,她喜欢这块窗帘布的花样。 “你不能把猫带去。”他机械地说道。他常常得说这句话,他知道这话会引起多大的痛苦,所以一般都说得尽量婉转,不过这次他丝毫没有思想准备。 这时的蒂贝看上去像在雨水和泥泞中缠结成一团的旧毛线,由于在一场恶斗中撕裂了一条肌肉,它的一只眼睛永远半闭着。一只耳朵发育不全,腹部一侧有一片地方一根毛也没有,上面有块厚厚的伤疤。有一个对猫深恶痛绝的人用对付其他猫的办法对付蒂贝,用气枪给了它一枪,伤口两年才长好。而且蒂贝浑身发臭。 不过,蒂贝并不比它的女主人更臭。这老太婆直挺挺地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睛闪着怀疑和敌视的光,盯着从市政局来的这个干净整洁的年轻人。 “这猫多大了?” “十岁了,不,只有八岁,它是只五岁左右的小猫。”赫蒂不顾一切地说道。 “看来,结果了它,别让它受罪,倒是为它做件好事。”年轻人说。 这位官员临走时,赫蒂什么都同意了。几个老太太中只有她有猫,别人有的有小鹦鹉,有的什么也没养。养老院里是允许养小鹦鹉的。 她想好了主意,并悄悄告诉了另外几个老太婆。当搬运车来拉她们、她们的衣服、相片和鹦鹉时,她没有在场,别的老太婆们替她撒了个谎。“啊,我们不知道她到什么地方去了,亲爱的,”老太婆们一次又一次地对漠不关心的司机说,“她昨天晚上还在这儿来着,不过她倒是说起过要到曼彻斯特找女儿的。”就这样,她们离开那儿,到养老院等死去了。 赫蒂知道,当把房子搬空翻修的时候,往往可能空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她打算在这所房子里住下去,等工人来了再说。 这是个温暖的秋天。这辈子她第一次像她的吉卜赛祖先一样生活,不像有身份的人那样在一所房子里的一间屋子里上床睡觉。她和蒂贝一起蜷缩着,坐在离原来住的那所房子两个门远的一所空房子的门廊里过了几夜。她准确地知道警察什么时候来,以及应该在长满荒草的花园的树丛中的什么地方藏身。 正如她估计的那样,楼里毫无动静,她便搬了回去。她砸碎了后窗上的一块玻璃,这样蒂贝就可以自由出入,不用她去开大门,也不用老开着一扇窗子引人起疑,她搬进了顶层靠后的一间房间里,每天早早出去,白天推着装着旧衣裳的童车在街上过。夜晚她在地板上点一枝昏暗的蜡烛。厕所仍没修好,她就在二层楼上放一只桶,每晚偷偷地拿出去倒在白天满是游船和钓鱼人的运河里。 在这段时间里,蒂贝给她叼来过好几只鸽子。 “啊,你真是只聪明的小咪咪,蒂贝,蒂贝!啊,你真聪明,真聪明。你知道眼下的情况,是吧,你知道怎么躲过他们的耳目。” 天气变得很冷,圣诞节来了又去了。赫蒂的咳嗽病又犯了,大多数时间她都埋在大堆毯子和旧衣服下面打盹。夜晚她注视着烛光在地板和天花板上抛下的影子——窗框不严,往里灌风。有两次流浪汉在大楼底层过夜,她听见他们被警察赶走。她不得不走下楼去查看一下警察有没有把猫进出的破窗子堵上,他们并没堵。有只画眉鸟飞了进来,飞不出去,撞死在屋子里,她把毛褪了,在烤盘上用地板的碎块点起火来把鸟烤熟了。不用说,煤气早就切断了。她一向胃口不大,因此当她在大堆旧衣服下小憩期间只吃了点干面包和奶酪时,她并不惊慌害怕。她很冷,但也没有去多想它。外面到处是褐色肮脏的半融积雪。她回到自己的窝里,心想不久寒潮就会过去,她就又可以去做她的买卖了。有的时候蒂贝钻到她的衣服堆里来,她便紧抱着它温暖的身体,“啊,你这只聪明的猫,你这聪明的老东西,很会照顾自己,是吧?是的,我的小乖乖,是的,我的小宝贝。” 然而,一月里正当她又能起来走动、地上的积雪暂时化尽、但冬天只不过刚刚开始的时候,她看见施工人员的卡车停在了楼外,两个人往下卸他们的工具。他们没有进到楼里,他们在第二天才动工。到了第二天,赫蒂和她的猫、她那堆满衣服的童车以及她的两条毯子早已无影无踪了。她还带走了一盒火柴、一枝蜡烛、一个旧平底锅、一把叉子、一只勺、一个开罐头刀和一只捕鼠夹。她非常讨厌老鼠。 大约两英里以外,在居住着许多阔佬、名人、知识界人士的汉普斯特德区的住宅和花园之间,耸立着三幢大空房子。几年前,有一次她乘坐公共汽车时,看到了这几所房子。她很难得坐公共汽车,因为她的荒唐的衣着以及她身上同时表现出的既是个蛮横好斗的老东西也是个顽皮的稚童这两个方面惹人议论,招来好奇的目光。这个污脏不堪流浪街头的老太婆越上了年纪,身上强烈的、非要人依她不可的幼稚劲儿就越厉害。这种大杂烩实在是太够呛了,在她身边实在令人不快。 她担心“他们”可能已经把那三座房子翻修好了。但是没有,它们依然耸立在那里,太破旧太危险了,连流浪汉都不去住,更不用说伦敦那支浩浩荡荡的无家可归的穷人大军了。整幢楼没剩下一块玻璃,底层的地板大部分没有了,只留下零星的几块地板和伸出的木板条悬架在积满水的地下室上面。天花板碎成片片,房顶也摇摇欲坠了。这几所房子就像轰炸后残留的建筑物。 但是在一个寒冷阴暗的黄昏,她把童车拉上了摇摇欲坠的楼梯,小心地在三楼的一间房间里四处走动。地板很不结实,有个大洞,一直通到房子的最底层。从洞口向下看就像往井里看一样。她举着一枝蜡烛察看墙壁的情况,这部分基本上是完整的,她还发现一个从窗子刮进来的风雨打不到的角落。她就在这个角落里安下了家。在张着黑洞洞大口的窗子外面长着一株美国梧桐,挡住了二十码以外大路上的视线。在童车上堆着的大堆衣物下窝了一路的蒂贝跳下车来蹿出房间消失在荒草堆里,捕捉野物充当晚饭去了。它吃饱了以后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看来还挺愿意被赫蒂用硬邦邦的瘦骨磷峋的老胳膊抱在怀里。她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专心守着等它捕食以后回到家里来。因为这咪咪叫的一堆毛茸茸的、温暖的皮毛包着的骨头似乎确实能暂时减轻风寒在她骨头里种下的永不止息的酸痛。 第二天,她卖掉那双爱德华七世时流行的靴子,得了几先令——现在又时兴这种靴子了——然后买了一大块长面包和一些碎咸肉。在离她自己安了家的那个角落相当远的另一个角落里,她掀掉了几块地板,生了一堆火来烤面包和碎咸肉。蒂贝捉来了一只鸽子,她把这也烤了,不过烤得不怎么好。她怕火蔓延开,把整个地方烧掉,她也怕炊烟暴露自己,引来警察。她只好不断地压火,结果鸽子还带着血丝,一点也引不起食欲,最后让蒂贝吃了大半,她感到心里很乱,提不起精神来,不过她认为这是因为在春天到来之前她还面临着一段漫长的冬天的缘故。其实她是病了。她试着出去做了两次买卖,想挣点钱养活自己。后来才承认自己病了。她知道自己的病还不危险,因为她曾经几乎一病不起过,那种冷漠、无精打采,什么都无所谓的感觉,她是辨别得出的。但是她浑身没有一根骨头不酸痛,头也痛,咳嗽得比什么时候都厉害。不过,即使在那个雨夹雪的一月天气里,她仍然不认为自己受了多少冻。她一生从来没有在一间烧得暖暖和和的房间里居住过,从来不曾有过一个真正温暖的家,即使当她住在当局盖的公寓中时,也不曾有过。那些公寓里有电暖炉,但她家为了省钱,除了在极冷的寒潮期间从来也不用。他们往身上一层又一层地加衣服,或者早早就上床睡觉。但是她也确实知道,现在要不让自己死掉,她就不能像平时那样不注意御寒。她知道她必须吃东西。在那间四面透风的房间里,有一个比较干燥的角落,离那个张着大口任雪和冷雨往里飘落的窗子也稍稍远些,她又在那给自己安了个窝——她最后的一个窝。她在瓦砾堆里找到了一块塑料布,把它铺在最底下,这样潮气就上不来了。然后她在塑料布上铺好她那两块毯子,又在毯子上堆上那大堆旧衣服。她真希望自己再有一块塑料布盖在最上面,但是她没有,只好用报纸代替。她吃力地把自己安顿在这大堆东西中间,手边还放了一块长面包。她打盹、等待,一点点地啃着面包,望着雪片轻轻地飘到房间里来,蒂贝坐在从衣堆里伸出来的那张发青的老脸旁边,还伸出一只爪子去碰碰她的脸。它咪鸣咪鸣地叫着,十分不安,然后冒着清晨的严寒跑了出去,叼回一只鸽子。猫把这只仍在微微挣扎扑腾的鸽子放到老太婆旁边,但她很怕爬出她的衣服堆,她好不容易才把它悟得有了点热气并保持下来。真的,她不可能爬出来,再花那么长时间去从地板上掀起更多的木板片,生上火,把鸽毛摘净再把鸽子烤熟。她伸出一只冰冷的手抚摩着猫。 “蒂贝,老伙计,那么,你是为我弄来的鸽子,是吗?是这样的,对吗?过来,钻到被窝里来……”可是它不愿意钻到她的被窝里去。它又咪呜咪呜地叫着,把鸽子往她身边推。鸽子这时已经软塌塌地死了。 “那么你吃了吧,你吃吧,我不饿,谢谢你,蒂贝。” 但是它对死鸽子一点也不感兴趣。它在把这只鸽子叼来给赫蒂之前已经吃过一只了。它吃得很好。尽管它浑身的毛缠结在一起,伤痕累累,一只黄眼睛只能半睁着,它终究还是一头结实健壮的猫。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但愿走着走着,我们会在另一处相见

我是被那段话炸出来的: 父母最大的感伤,莫过于看着家里面孩子的生活的迹象一点点消失,洗漱台上不再摆着他的牙刷,阳台上不再晾着他的衣服,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少了一个不能倒酒的杯子,听见有人在身后喊爸爸\妈妈时猛然回头却只是茫然张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目送》啊,说的多残酷,莫名地戳中了泪点。出租车上,我抬头看车窗外,生生地将眼泪憋下去了。窗外的一辆公交车上,一车无聊的乘客和我大眼瞪小眼,心里估计在嘀咕,这个傻姑娘,眼睛这么红,估计刚失恋。 心里的小情绪就这么被扯开了,好烦,说些什么吧,那就说分离吧 小时候离开姥姥家,一步三回头地下楼梯,下到大门看到姥姥小小的身子探出来跟我招手,就开始扁嘴巴哭。妈妈问,你哭什么,我抱着小兔宝宝吸鼻子,我想姥姥。 小学毕业那年,大家闹哄哄地拍完了毕业照,哗啦啦地写完了同学录,呼啦啦地上了各自的初中。然后偷摸摸地和好朋友们通着信,然后悄悄地没有了音信。 初中毕业那年,操场上放着悲伤的歌曲,大家都哭了,上去签名字的时候,手抖得签不上,校长笑着对我说,不要哭,爱哭的小姑娘。老师们一边吸着鼻涕一边签着临别留言,我们红着眼圈淌着鼻涕咧着嘴还要跟老师们合影,各个照的像鬼画符。 高中毕业那年,全家人给我饯行,爸爸站起来致辞却端着酒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站起来感谢各位家人也说不出来话。下面的舅妈舅舅都说别说话了喝了这杯就坐下吧。高高兴兴的送别宴吃的惨兮兮的。 大三这年看大四的学长离开。他们就站在我们的楼下,唱着歌喊着楼,歌唱着唱着就走调了,楼喊着喊着就哑了,然后变成了说不清的声音,然后他们就搂着彼此哭,再然后,他们都走了——也许去喝酒了。我和闺蜜在楼下的烤串店吃东西,她说,我们明年也这样了,想都不敢想,我说,不敢想就别想。 《三国演义》开篇便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罗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还是李宗盛说的实在:我眼见的都是合久的分了,哪见过分久的合啊…… 九把刀说,人生便是一场又一场地战斗。人生哪止一场场的战斗,还有一场场的分离,一遍遍的眼泪,一次次的告别——在飞机场,在校园,在坟墓。 中学的时候我喜欢梁实秋的那句“你要走,我不送你. 你要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等待,用执念填补惨白的青春——你要走?好啊,我等你啊,你要去很久?没关系啊,我等你啊。然后听这话的那个人就笑。然后,那个人就不见了。 长大了我才明白,那个人,他需要等待,但他不需要我这个人的等待。呵,多残酷啊,是不?我还发现,长大了的人什么都变得珍贵,包括时间,包括感情。这些珍贵的东西让人不能在原地等待,而是一步步沿着另一条轨迹走开——这些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而是时间。岁月神偷啊,偷光我们的选择后还在恬不知耻地走着,也终于明白了小时候的《匆匆》——太阳它有脚啊。 和同学说到了毕业去向的问题,他问我要不要留北京,我很确定地回答,我要回家。他立刻表现惋惜,真希望我的朋友们都在北京发展。我笑笑说,嗯,我再想想。有时候觉得离开家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真是个错误,像一个生淮南的桔连根拔起植到了淮北,在一切指标趋于正常的时候又将其连根扯起移植回去。可能是扯得方式过于粗暴,主根还在,但扯断了很多小经络,可能许多的联系都因为这一扯变得杳无音讯——谁说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呢,即使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地域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哪个朋友会乘飞机漂洋过海来,只为和你喝一杯咖啡呢?真应了《前度》里的话:不是身边的不是最爱的,而是最爱的已经不在身边了。 人说,飞机场的安检附近是承载最多眼泪的地方。再见不再见,要走不要走,分离不分离,目送不目送,分分合合都在这里进行,想必天天见证离别的机场安检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不比天天见证生死的医生差。从第一次被父母目送离开后,我就下定决心,不要送人,也不想被人送了——人虽然背后不长眼睛,但脊柱也掌控着神经这话我是信的——被人盯牢的感觉从后脊梁一直顺到大脑,然后大脑里一个叫做相思的东西催着泪腺生产新产品,腿也会越跑越快希望赶紧甩掉这该死的目光。 也许以后,我送人便是送到机场门口,把这人的行李丢出来,盯着这货的眼睛说,再见。然后一溜烟地跑掉,一边跑一边还想,我不能在原地等你了宝贝,我也要迈开大步走向新生活,也许走着走着,我们会在另一处相见。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爱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

实验人员找来100 位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 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 到100 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 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该大学生的背后。   实验规则   大家猜猜会怎么着?   这个实验设置很简单,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能凑到最大的总和。(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翻10倍)比如,83号男生找到了74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可以获得83+74=1570美元的奖金。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3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只能拿到50美元了。   实验开始   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因此首先就是观察别人,很快分数高的男生和女生很快被大家找出来了。   例如,99 号男生和100 号女生。   这两人身边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说服他们和自己配成一对。   “来跟我一起嘛!我会给你幸福的!”   “我们简直天作之合啊!”   但人类的一夫一妻制决定了,人不可能同时和N个人配对,因此他们变得非常挑剔,他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具体是多少,但他们知道一定是比普通人的要高。   为什么?看看围在自己身边的狂蜂浪蝶就知道了,从这些追求者们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出来。   那些碰壁的追求者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找90+的人配对,慢慢的发现80+也可以了,甚至70+或者60+也凑合着过了。但那些数字太小的人就很悲催了,他们到处碰壁,到处被拒,被嫌弃。   据一位学生事后表示,在参加了这场游戏之后,他对人生的理解都有了不同。因为他在短短几小时里就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他们背后的数字太小了(基本都是个位数),要找一个愿意配对的人简直是难上加难。最后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无外乎两条路:   一 个是大家自己找个差不多的凑合凑合算了,比如5 号和6 号俩人配成一对,虽然奖金只有110 美元,那也好过没有。二是和对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对,那么拿到奖金的时候就不是对半分,我愿意给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或四六分等等,或者事后再请你吃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完美爱情 | 留下评论

白岩松: 我所经历的北京 我所看到的伦敦

先说说几个名字吧,几个这几天处于风口浪尖的名字。叶诗文,于洋,王晓理。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说这场风波之前,我想先谈谈四年前。四年前的北京开幕式,有外国同行善意问我,开幕式为什么没有关于毛主席和革命的内容?我和身边的同事都笑了,但笑得并不轻松,在中国媒体人日益开放,包容的今天,试图用新闻的眼光去报道新闻时,外国媒体对红色中国的解读掺杂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误解反复纠缠,中国的身影愈发模糊。 四年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奥运归奥运。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不然我们不会说奥运经济,不会说金牌战略。但金牌战略错了吗?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说得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领域,竞技体育的目的就是拿金牌。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职业运动员,奥运金牌包含了他一生的泪水汗水与坚持,你告诉他,参与第一,友谊第一,那运动员用什么去支撑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日夜苦练呢?但很不幸,西方媒体以及部分国人却始终抓着中国所谓的金牌战略不放,大谈美国,英国的大国心态。但当聚光灯对准美国时,我们难道会对科比,詹姆斯说,总决赛好好放松,重在参与吗?荒唐可笑不是吗?而当英国连续四天无金时,网上批判声铺天盖地,甚至视卡梅伦首相为瘟神。其实,在对待奥运,对待金牌的态度,所有国家都是一致的渴望,而西方媒体往往宽己严人,他们在指责朝鲜运动员只知道为国争光,指责中国运动员是机器人的同时,却忘记BBC奥运前专门推出的纪录片《戴利—为不列颠而跳水》。   四年前的开幕式,是张艺谋导演和团队呕心沥血的制作,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幕式,其间的艺术手法令人瞠目结舌,表现主题恢宏磅礴,还原了中国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但伦敦奥运会后,我们却听到来自同胞的不和谐声音,他们认为伦敦开幕式给中国上了一课,因为伦敦幽默,节约,懂得反思。我承认,伦敦开幕式是一场优秀的开幕式,但远谈不上伟大。因为从头到尾我们很难看出这场开幕式说的是奥运主题,开幕式就是一场命题作文,否则美国开幕式一定最好,因为美国可以把所有本国的影视剧,音乐堆砌在一起。观众只要欣赏艺术本身就可以了。西方是现代文明的滥觞,但绝不代表在艺术领域有定价权,不可能西方觉得幽默好,我们就去幽默,西方觉得反思好,我们就一定要在奥运上反思。中国的强大是内在的强大,中国艺术有理由对蓬皮杜,对后现代,对安东尼奥尼说不! 好,四年过去了,我们从过去的四年学会了什么呢?我们的形象依然不够伟岸,西方媒体不理解我们的情形时有发生。我们的国民心态依然存在不足,我们会条件反射去质疑自己的国家的一些东西,我们的思维定式告诉我们,只要是豪车出交通事故就是富无善,只要官员略有出格就是官无廉。体育则言必谈举国体制,而丝毫不想弄清究竟什么是举国体制,中国为什么要举国体制,西方又是怎么去做的。我们的民众神经脆弱而敏感。   伦敦奥运会在我看来就是四年前种种元素的发酵,到了四年后,终于成为了一场又一场风波。在孙朴之争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对韩国的揶揄。在吴景彪痛失金牌后,媒体人将他痛哭“有愧于祖国”的情形无限放大,甚至编造假新闻。在易思玲首金的背后,我们发现了首金和首铜喻丹的巨大落差。最近的质疑叶诗文服用兴奋剂和女羽第一女双被取消资格毫无疑问是将中国推到了台前。在叶诗文事件中,我们如果大度点,会认为这是西方的习惯性质疑,因为BBC曝光过FIFA丑闻,毁掉了西方世界的许多神。这是BBC的工作。但如果我们严肃考虑,这次事件是一次选择性质疑,BBC为什么没有在菲尔普斯一己之力拿下八枚金牌怀疑过?为什么那么多震惊世界的世界纪录没有怀疑过?飞鱼索普说得好,如果这次是一个英国少女破世界纪录,就不会有那么多质疑。我们很遗憾,遗憾西方媒体号称的自由新闻,却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我们很愤怒,愤怒这种选择性怀疑违反了新闻的真实平等及时有效。当菲尔普斯狂揽八金时,中国媒体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中国女羽被取消资格,这件新闻不得不说是重磅炸弹,处罚力度之严,是历届之最。我第一时间表达了愤怒,因为这是残缺的赛制决定的。而且在主流运动项目上,这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举个例子,当足球强队提前一轮出现时,往往派二队出战,这难道不是一种消极比赛吗?只不过羽毛球没有替补,只能亲力亲为,打一场消极比赛固然过分,但取消资格未免失之偏颇?接下来的问题,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什么女羽演技那么差。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韩国也想输,当你对手实力比你差一大截,还抱着必输的信念,你要怎么做呢?赛马比快很容易,但是怎么比慢呢?所以女羽的将士们按照赛前部署,忍下了观众狂嘘,忍下了奥林匹克精神的违背,只是为了自己不用过早手刃姐妹。却换来这样一个裁决。女羽将士为不公平赛制埋单,为羽毛球救赎自己弱势项目的行为埋单。却换不来一丝的理解,甚至我的同事新华社杨明还以<国羽丢人丢到家>为题进行批判。就像于洋赛后说的,运动员的伤病你们懂吗?四年的艰辛说取消就取消?的确,体育需要讲规则,讲理性,但不意味着要牺牲选手来成就规则,甚至在没有违反规则情况下取消资格。讲人性的体育是最美的体育,所以埃蒙斯连失三届金牌依然被世人爱戴。我们期待更好的规则,更人性的奥运。不希望看到弱势项目断臂自救,不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四年了,中国进步了,但面对西方媒体的挑衅逼问,我们有点束手束脚,不敢直面质疑,反戈一击。我们面对权利的丧失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我们球员忍受了一改再改的规则,观众却认为国羽 ,国乒拿金牌是正常的,不拿很丢脸。这种心态令人心寒。柏杨说丑陋的中国人,芮成钢说中国缺少大国心态。的确,北京奥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伦敦奥运,我们能否看到中国民众的崛起呢?  

发表在 明星记录 | 留下评论

写给25岁的你和25岁自己

  “25岁时,你在做什么?”这是网络上十分火热的一个帖子。看到了大量的留言,25岁,薪水普通,存款5位数,生活充满迷惘。好似成了很多主流群体。这不仅让我想到,以前读过的一篇关于日本社会的文章。日本社会,因为年龄结构问题,大量年轻人被上一代人压制着,无法获得理想的工作。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在便利店打工等工作来获得额外的收入。当然,这也许只是那篇文章作者个人的观点。但问题是,25岁,你在做什么?或者很多未曾经历过25岁的你,想要自己以何种姿态,度过自己的25岁呢? 我周围有活生生的例子,这些人,出身良好家事,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父母工作在国际大型企业,拥有VP以上职位,要不然就是在政府要害部门拥有实权。他们的人生,许多在20岁时就已经被规划的整齐。女生大部分都会被要求读一个好看的学位,研究生学历更像是一种硬性要求。毕业后,他们不用去人才市场和数万人抢工作。他们所需要做的,无非是微笑的和某个叔叔吃个饭。然后说几声谢谢,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您之类的客气话,然后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名企。所谓名企,无非就是声誉好,待遇佳,收入高,当然门槛也高。我以前读书时,也曾经觉得不公平。可是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他们的父母,在那样的时代中,吃苦劳累,才走到今日,他们为子女铺的路,本应该让子女过的轻松些。与其抱怨别人有一个怎么样的爸爸妈妈,不如想想,怎么样自己在千百人之中脱颖而出。从小到大,我好像只能相信自己,我也知道,当遇到真正困境的时候,唯一能够走出去的,只有我们自己。其实他们中许多人也十分优秀。我见过许多家庭环境好的孩子,是靠真才实学考入名校的,并且拿到荣誉学位。那是别人无法替他们考试的结果。当然也因为他们从小就获得了额外的教育资源,开阔了眼界。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别人,只会看重你最后的结果,而你如何达到这个结果,则无人问津。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不是嘲笑自己能力的微弱,而是抹干眼泪,狠狠的虐待自己一次。让自己变强一次。强大到,依靠我们自己,依然能够在企业中,获得自己一席之地。 可是大部分的人,25岁,在考虑着找一份薪水过得去的工作,在考虑是否要和现在无奋斗动力的男友继续在一起,在考虑是否出国,在考虑是否应该读研究生。这些具体到关乎生存与生活的问题。而我们会拥有怎么样的25岁,其实是和我们如何度过了自己25年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记得20岁的时候,我每天数份兼职,不停的忙碌,睡觉时间被压缩到最小。每天可能说梦话都是背诵各种表格,统计各种销售数据。而我见过许多今25岁时,光鲜的人,在过去的数年中,无非都是重复,单调的奋斗着。很多人起早贪黑的为了心中的一纸理想,努力,奋斗。可能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仰或是为自己找一条活路。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拼命地努力,完全是因为,没有退路。我死党家庭环境优越的很,可是从小就抵触他爸爸的风流多情。拒绝拿钱。所以当其他漂亮的女生,都在商场中疯狂刷卡的时候,她一个人不是在餐厅打工,就是在卖场上班。她曾经轻描淡写的跟我说,经常坐公交车坐过,她就跑步,一来锻炼身体,二来能够让自己更精神。早上起不来,就用数个闹钟。累得不行了,吃个午饭,就睡着了。就是这样,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真实的社会,她从太小的年纪就知道,衣服不会白白的变成自己的。花掉的每一百块钱,都需要依靠两三天的努力赚来。得来不易,才会珍惜。后来她用自己的积蓄,以及母亲的资助,读了学位。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无人能够晓得,做好几分兼职,家教,还要上课的她,是如何做到的。我们总是觉得,那种学校毕业的孩子,一定是家财万贯的人,面对别人的羡慕,她总是接受得很淡然。 不要随便像别人描述你过去过的有如何辛苦,因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辛苦,仍然有比你还苦的人。只要你不是最糟糕的那一个,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抱怨这种辛苦。后来我的好朋友去了西班牙,进入了一家非常好的迅销公司,并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市场拓展经理。 有一个女生,和我一年进公司,我们做的是一个项目。我们一起接受的特训,一起经历了公司高层的地震。我们吃过同一盒饼干。曾一起在上班初期,感叹那些前辈的强大气场。一起捏气泡减压。一起讨论饮食,八卦,美容,服饰。可是今天,我却要和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告诉她,辞退她的消息。当面对她离开的时候,我的内心突然之间难以平复。也许是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到她,就想到那时候傻傻地自己。仰或是觉得她实在是无错的,只不过表现一直不算突出。而在这家公司,表现不突出,就已经是犯错了。业务指标,决定着你的去留。相对于我的Aggressive和细致,她更喜欢那种,恬静的生活。也许,离开对她,并非是坏事,也许未来她会拥有许多多彩美好的人生。我托了许多关系,最终才帮她在另外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个职位待遇差不多的职位。当我送她的时候,她说,小乐,要加油!你适合这里。我还记得,当初我们两个一起从那个大门走进公司。而今天,一个走出去,一个留在了里面。我想,她一定会拥有属于她的美好人生。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学会了善良,学会了不想做坏人。可是职场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教育,公私分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仍然要表现出积极,乐观,上进的品质。渐渐的,从慌乱,烦躁,崩溃,每日擦眼泪。到后来的平静,柔和,淡然,规律的处理日常事务。其实并不是工作量少了,而是我们更加适应这种压力与节奏。人是很奇怪的生物,只要你想,你总能以惊人的适应能力适应工作。 人“二”一点没什么不可以。工作多一点,熬夜加班到深夜,顶多是错过了美容觉得时间。同事在开会的时候,挤兑你几句,还能证明你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如若不是你工作表现突出,要不就是外在实在让人羡慕,别人连挤兑你的兴趣都没有。做了许多的前期工作,突然大领导过来,抢走了你功劳。要学会微笑的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大方的送给他。记得,别人不会忘记你做了什么,你参与的项目所有人都知道你实质的贡献。没有领导会白白拿走你的东西,起码在你将来升职的关键时刻,也许他会选择沉默以放弃他原本否定的票。人家说,吃亏是福。不代表自己要无底线的被人欺负。但也不代表我们要鲁莽的拒绝,抵抗。我开始的时候,以前的Senior总会丢给我许多的报告让我做。有时候检索最要命,数十篇论文,几本书,你要缩减到3-4页。可是我神经比较大条,在工作上,我能学到东西,就会觉得开心快乐。读的东西多了,概括能力迅速上升,为我将来做客户提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工作量的上升,老板也经常会在他离开公司之前,来问问我在做什么。我就会说,某某Senior分配给我做某某个检索,我觉得这个东西会有什么影响。看的多了,自然底气足了,和老板谈十几分钟。其实聪明的老板,喜欢有主见的员工。渐渐地,你的辛苦终究会有回报。我还记得那时候是个新能源的案子。开会的时候,老板直接点名表扬我做的前期工作很好,为项目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而之前的Senior从那以后,对我也是很客气,而这些基础型工作,确实锻炼了我。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孩子,往往眼高手低。其实能不能熟练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看过许多的大学生面对Excel的时候手足无措一样呆在那里。审凭证的时候,错误百出。算Balance的时候,总是不平。这些基础性工作都做不好的人,还谈什么将来的锦绣前程,远大抱负。如果基本功都不扎实,老板不交给你重要工作,反而是公司的万幸才是。所以,以后想要获得Promotion或者更大的Case,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将这份工作,做到极致。能够优化的企业标准化流程已经做到最好。其实,如若你足够努力,在外企这样的环境里。晋升总会有机会的。 有时候也想出去旅行。有时候也想大醉一场。可是自己仍然在牢牢的管控着自己。多少次,想把红酒一杯一杯的饮尽。多少次,想对着远方的好友,在电话中哭个声嘶力竭。压力大到无法排解的时候,购物,刷卡,买名牌,也无法平静内心。可是我们身在这个社会上,身在职场,身不由己是常有的事情。不抱怨把牙齿往身体里吞咽也是理所应当。有时候,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努力,却没有结果的人,他们都不曾放弃。或者从不曾想过放弃,那么我为何要选择放弃。 很多项目,艰难程度,一听就可以确定。别人都推来推去,躲来躲去。怕输的惨不忍睹,怕突然之间不安全毁了将来的职业前程。这个时候,你有没有魄力,做别人不敢承担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喊,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说,却很少实质性的去做。我们宁愿无措,也不愿意带着巨大的风险去有功。可是我每次只要静心的想想,在没有这份工作之前的生活。在上学读书时的生活,那个时候,银行存款少的可怜。出去玩,要在公交车上拥挤到呼吸困难,每日吃着食堂的食物。其实过得也相当快乐。那么为何害怕呢?即使现在被辞退,也还是拥有比过去更好的生活。我们往往害怕进取,是因为我们总是思考现在太多,而思考过去太少。我们害怕失去,所以才不敢去拥有,所以拥有的越来越少,失去的越来越多,恶性循环。有时候,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更多自己想象不到的事情。我记得杨千桦说自己能够走到今日,无非是靠一个勇字。其实多少人,在职场上,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无非是勇,无非是输的起。既然我们选择了在这条路上,积极努力的走带地,那么在接下来不可预知的人生里。只要有美好的未来期许,我就会带着我的勇气一直走下去。即使我是跌倒在追寻美好未来的路上,也绝对不在枯燥无味,懦弱的平静里度过。 年底了。各大公司加班都异常繁忙。经常能够收到朋友在凌晨发来的短信。有时候只是简单一句,今夜加班,突然想到你,注意身体。我回的也总是很简短,我陪着你呢,共同努力。内心却充满了温暖。凌晨一点半。两点半,才洗脸睡觉,已经习惯。就连很少加班的好友,最近都每日加班到接近凌晨。她是太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导致她开始各种状况贫乏,又加上她今年刚入职场。可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想慢慢的她也会成长了吧。 有很多人抱怨,在外企,每个月开3000多的工资。整日繁忙,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高。表面光鲜,内里很寒酸。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每天忙得工作,换个人做都可以立刻被替代。自己觉得一点自身价值都没有。可是,每一个湖泊的起点,都是一条溪流。今日的琐碎,今日的微小,逐渐积累起来了他日的成就与事业。事业二字谈何容易,但又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她能够让你在感情路上低落的时候找到依靠,能够让你在朋友面前获得尊严。可是,这份事业,需要你过去从3000块钱最基础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来。她需要摔跤,需要你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日擦眼泪,需要你成长,需要你孵化,需要你成长。等到有一日,你默然回首的时候,唯一可以给过去这段生生不息奋斗的时间最好的姿态。无非是一个释然的微笑。 释然在你人生中最年轻的起步阶段,你对得起自己。虽然你没有一个可以让你在25岁的时候,就在大公司任职的父母。虽然你没有一出生就是一个计算机神童,创造一个Facebook。但是你拥有一个坚韧不拔的内心,你有一个永不对自己妥协的心灵。你拥有了一个美好的30岁,一个让人羡慕的35岁,一个让人尊敬的40岁。以及一个自己满意并且成功过,辉煌过的人生。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

爱一个能给你正面能量的人

  该爱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遥远的某一天,当我的孩子仰头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会微笑地回答他/她:去爱一个能够给你正面能量的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在细看是碎片远看是长河的时间中间接地寻找着幸福,直接地寻找着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物质、荣誉、成就、爱情、青春、阳光或者回忆。 既然你想幸福,就去找一个能够让你感到幸福的人吧。不要找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好奇心的人过日子,他们只会和你窝在家里唉声叹气抱怨生活真没劲,只会打开电视,翻来覆去的调转频道,好像除了看电视再也想不出其它的娱乐项目。人生就是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一样没完没了的电视节目中度过的。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新鲜事物都想尝试一下,会带你去尝试一家新的餐厅,带你去看一场口碑不错的电影,带你去体验新推出的娱乐节目,带你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你会发现世界很大,值得用罄一生去不断尝试。 不要找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过日子,他们一直在排查可能的不幸和焦虑未来的灾难。他们一直在想该怎么办,一直担心祸事即将降临。他们命名自己为救火队员,每天扑向那些或有或无、或虚或实的灾情,不停算计、紧张和忧愁。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会对生活乐观对自己信任。他们知道生活本来就悲喜交加,所以已经学会坦然面对。当快乐来临时,会尽情享受,当烦扰来袭时,就理性解决。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确实无法获胜时,就坦然接受。 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不会自我贬损也不会自我膨胀,他们在该独立的时候独立,该求助的时候求助。乐观和自信后面,深藏着对人生的豁达与包容。不要找一个无知的人过日子,他们没有树立起完整的人生观,或者对事情价值的判断缺乏基准线。他们常会做出匪夷所思的决定,不能独立思考或者过于固执己见。他们优柔寡断或专横无礼,他们扭捏作态或者刻板无情。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无知。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拥有大智慧,他们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不会扭曲事物的本质,不会夸大事情的不利面。他们知道世界运作的原理,明白人人都有阴晴阳缺。他们在你需要时给你最中肯的建议,有原则却又求新求变,有主见却又听得进劝。 不要找一个容易放弃的人过日子。他们得过且过永久性地安于现状。他们没有信仰,也没有梦想。他们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反应都是逃避,为了抵挡失败或者因为怕麻烦,他们可以放弃一整个世界。 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人生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所需并为之不断努力。他们欢迎变化也制造进步。当困难来临,他们不嫌麻烦或贪图安逸,他们知道山丘后面会有道更美丽的风景。是的,去爱一个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吧。他们会让你觉得人生有意思,会让你觉得世界色彩斑斓。他们会给你惊喜,同时也会带给你感悟。他们让你把路走直,戒断所有扭曲的价值观。 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一个拥有足够正面能量的人,那么就请你一定要爱一个拥有正面能量的人。在这道数学题里,负负并不能得正,另一个同样具有负面能量的人会把你的人生拖垮,不同空间的畸形与病态会让你过得一团糟。让这样具有正面能量的人导正你的灵魂和行为,潜移默化中,你会变得更加开朗和幸福。这一定,比任何财富更能长久的滋养你的心灵。  

发表在 完美爱情 | 留下评论

一个观影达人的电影麻辣排行榜

目录: 前言 一、最完美的十部电影 二、最被过誉的十部影片 三、最商业的十部文艺片 四、最文艺的十部商业片 五、我最喜欢的十部好莱坞制作 六、我最喜欢的二十部非好莱坞制作 七、我最喜欢的十部华语片 八、我最喜欢的十位导演 九、我最喜欢的十位银幕巨星: 十、最具原创性、想像力的十部电影 后记:另一些值得推荐的影片 1、唯美的电影 2、纯洁的情色片 3、让你激情澎湃的电影 4、极具观赏性的电影 前言 打小我就喜欢电影,记得那年头放映《超人》、《鲁冰花》、《妈妈再爱我一次》、《父子老爷车》等等电影时,我们小县城的电影院总是人山人海,把售票窗口前的大院子挤得水泄不通。到后来,电影院的售票厅改成了台球室,放映大厅变成了录像厅;再到后来,录像厅变成了《玉蒲团》、《金瓶梅》之类香港三级片的专映场所;在我离开县城到北京上大学的那几年,我也就不怎么听说老家人再提“电影院”这三个字了;有一年寒假回家,我路过电影院,特意走上那个台阶去看了一下,电影院的放映厅似乎变成了哪家单位的大仓库,而售票厅则分成隔间,成了买卖小商品的个体铺面了。 尽管这样,我也没放弃对电影的炽爱,因为电影能给我造梦。加之大学所学专业与电影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我的电影之爱,又再次获得了新生。于是,大约从2000年开始,我怀揣最最虔敬的心灵、约以平均每天看一部电影的速度,在品读着世界电影里的佳作上品。有时候,一天连看10个小时;有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后,内心激动、回味过四五天;有时候,如若因时因事持续一周没看电影,心里就犯了毒瘾似的痒得难受;也有时候连续将一部电影看个三五遍……加之网络和我国盗版事业的高度专业、高速发展和发达,而播放工具也日益繁多,从VCD到DVD、从电脑到手机、从MP4到PSP,我省下的零花钱全都用在了这上面。 那天搬家的时候我整理了一下,我在新街口淘到的碟片占了满满两个箱子;而我通过下载,然后刻录成盘、或者存到我三个250G容量的移动硬盘里的电影,估略算下来,结果令我自己也吃惊不小——我看过的影片应该至少超过了3000部!中国的、外国的;华语的、西语的;大众的、小众的;知名的、陌生的;伟大的、渺小的;文艺的、商业的;黑白的、彩色的……有的获过国际大奖,有的至今济济无名;有的票房过亿,有的门前冷清;有著名导演的经典,也有新锐导演的作品……战争片、史诗片、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魔幻片、恐怖片、罪案片、悬疑片、灾难片、动画片、体育片、歌舞片、情色片、色情片(含无剧情毛片)、纪录片、另类片、家庭喜剧片、伦理道德片、名著改编片……各种类型均有涉猎。 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与人分享我这些影片的观景体验呢?并且,对于坊间各种排行榜甚为不满的我,也要根据自己的好恶,来给出一系列属于我自己的排行榜单,希望能对电影爱好者们搜片、看片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也许,这也算是我响应祖国“迎奥运、讲奉献” 而为众多的电影爱好者做的一件好事、实事吧!哈哈! 这里要提前说明的是,为了更广泛地介绍那些杰出优秀的电影,我尽量做到在我所有的榜单中,选择作品时,不重复选用同一部作品;只要是好的、经典的电影,我总会有名目将她列进我的排行榜的。 一、最完美的十部电影 定义:最完美,指整部电影几无瑕疵。 随着我对电影认识的日益成熟,我在看一部电影时,常常着眼于这部电影整体的语汇。我自然而然地从电影的剧本、摄影、表演、配乐、场面设计、导演技艺、故事张力、对白优势,以及影片传达出来的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地、见解等等各方面,反复品咂这部电影,然后将这部电影归档到我自己的从一流到四流作品的几个层次的抽屉里。有些人会说这样看电影会很累人,是啊,但如果一部电影是完美的,所有这些电影语汇就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你根本不会在意其中某一个元素。这就是我评选“最完美的十部电影”的主要依据。 因为是完美的电影,因此,这十部电影,排名不分先后次序,开列如下: 1、《七武士》,导演:黑泽明——所有角色跃然银幕,每个细节勾连紧凑,人物性格饱满互补,故事情境真实感人。武士情怀的挽歌与赞歌辉映交织,烘托出那种英雄处世的执著与淡然。 2、《对她说》,导演:阿尔莫多瓦——对白、摄影、剧情、复线剧情、解释性复线剧情、参照性剧情、音乐……每个细节无不透出导演的天才,黑白短片的设置更是浑然天成。对于这个才华天纵的导演,我绝不会吝啬任何赞誉之辞。 3、《游戏规则》,导演:雷-诺阿——这是我看到的故事直接服务主题的电影里,最最无可挑剔的一部电影,那种天然的幽默感,使每一个人物——从主角到配角、到路人甲、乙——全部让人印象深刻、鲜活而有趣,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 4、《甜蜜的生活》,导演:费里尼——这部电影是伯格曼的最爱,他说,所有导演都梦想能够拍出一部《甜蜜的生活》。影片中对宗教的崇敬、对严肃的生活、对道德的伪饰等等人类世俗的文明,进行了强烈却幽默、细致入微却坦诚的嘲弄,导演的手法、导演的气度、导演的视野,使所有同类题材电影全都望尘莫及。 5、《楢山节考》,导演:今村昌平——原始与愚昧、生存与礼制、亲情与道德,在一部电影里通过角力而形成一股震撼心灵的洪流,荡涤观众的内心,使我们反观生命,久久难宁。 6、《穆赫兰道》,导演:大卫-林奇——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的前半部看成是导演对一个梦的叙述,可是梦怎么会如此自给自足、自成一个世界?难道,那不是在现实困顿里发出的妄念?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复杂、深邃,人永远是艺术家们关注、挖掘、窥探和在现的主体。 7、《爱情是狗娘》,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感情如此充沛、剧情如此勾连,导演十分相信观众的智力,让观众与他一起进入人物,去体味、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然后留下感动和思索。 8、《马路天使》,导演:袁牧之——《四季歌》的歌声唱了四次,次次表达的意思兼为不同;每一次演唱,剧情就更进一步推进,人物的命运又出现转折。低层群众的追求、生活的态度、性格的丰富,还有他们生活、生存的小智慧,无不让观众心领神会。 9、《断背山》,导演:李安——所有同志题材电影里,只有这一部,既不悲愤、也不诉苦,更没有半点嘲弄和乞怜。感情如何发生、感情如何深沉、感情如何寂寥、感情如何暗泣……导演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永恒爱情的完满诠释。 10、《怪房客》,导演:波兰斯基——剧情渐渐变得惊悚、情节慢慢变得紧张、生活悄悄有些变形、人物渐渐显得陌生。这部电影改写了你的观影体验,使你对故事不置臧否,使你对人物无可评价,但是生活的关照、生命的省思,却偷偷爬上你的心头。 从3000部电影里选出十部电影,我终于体会到一份深刻的忍痛割爱。为此,我在下面再列出十部完美影片的备选名单(这十部排名也不分前后): 1、《风吹麦浪》,导演:肯-洛奇——抒写一段众所周知的大历史、大事件,真实的细节之处,透露出导演个人观点的机锋。兄弟情分变化错位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表情,怎是观众几滴清泪、几句痛陈、几翻扼腕可以了得? … 继续阅读

发表在 生活路上 | 留下评论